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8.10.01
【期号】= 59
【标题】= 观念,在改革中更新——东营城乡采访散记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专栏】= 国庆专稿
【正文】=
 

观念,在改革中更新——东营城乡采访散记

田国新  (1988.10.01)

   观念,在改革中更新
    ——东营城乡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 田国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在改革的10年里取得了一系列显
著成就。远的不说,仅今年1至8月份,全市地方工业企业产值就完成
327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7%;财政收入12559万元,比去年
同期增长41.9%;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620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8.9%;城乡储蓄存款余额72373万元,比年初增加14298万元……
然而,记者采访中感受最深的,还不是这些简单的数字,而是反映在
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崭新变化。一  千百年来,东营的农民“面朝黄土
背朝天”,在黄土地里找饭吃,还要受到黄河入海口摆动的制约。如
今不同了,在我市44万劳力当中,就有13.6万人离开了黄土地。他
们开工厂,办商店,跑运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能。
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也不再跟着黄河跑,靠天吃饭了。仅在建市后
的5年里,全市就投资8000万元,挖土4000万立方米,初步完成了水
利配套设施,使水浇地有效面积达180万亩,年增产粮食12万吨。农
工商,已经成了农民致富的最佳途径,农民也由此开始走上富裕道路
。10年前,农民往往以“庄户人”自居,现在,则最喜欢别人叫他们
“大能人”。这些历来对经商嗤之以鼻的农民,渐渐地尝到了“庄稼
搅买卖,发财来得快”的甜头,勇敢地闯入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去竞
争。有关部门曾作过一次统计:在全市12691个商品零售网点、30529
名从业人员当中,80%是农民。地处油田中心的辛店镇,有80%的农
民务工经商,还有几百名青年农民开着“大解放”、骑着“电毛驴”
跑购销,他们一个星期的收入,比1978年全年的收入还多。更可贵的
是,如今农民选劳模,选村干部,不问你是啥出身,就看你能不能带
领大家致富。从前那些“老实本份”的人吃不开了,头脑活、有本事
的人,已经成了农民心中崇拜的偶像。二  女人——意味着弱者。有
人把她们形容为月亮,认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发光。但在今天,人们
对她们该刮目相看了。因为,她们自己发出了强光和炽热。
    孙秀荣,这个38岁的家庭妇女,是广饶县大码头乡码二村农民,
可谓典型的农家妇女,过去就连买卷卫生纸都要向丈夫伸手要钱。实
行生产责任制后,她看到本村一些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家门挣大钱,就
于1984年干起了杀猪的行当。只几年功夫,她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女屠
户主。有了钱,她在家里的地位也变了,婆婆交了钥匙,丈夫让了贤。
    象孙秀荣这样的女能人,其实并不罕见。东营区西范乡辛集村的
张桂芹当起了铁匠,年收入4000多元;广饶县颜徐乡金胡村22岁的姑
娘苏永芹开了一个木匠铺,被人们称为“女鲁班”;垦利县胜利乡1200
名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利用冬闲打苇帘,一人一天能挣10元钱;
牛庄镇的1500名大姑娘、小媳妇冲破了“好女不出门、姑娘不经商”
的世俗偏见,在东营等地学技术,跑生意,开作坊,有200名女能人
成了女老板、女掌柜……据市妇联调查,过去那些“绣楼女”、“锅
台转”们在适合自身特点的养殖、种植、加工、服务业中大显身手,
成了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就
有80000多个,占全市专业户、重点户总数的40%。
    三
    当初稳端“铁饭碗”的企业职工们,再也不象从前那样“上班磨
时间,下班闲聊天”了。他们开始关心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并严格选
举自己的领导;干部也不再当老好人,让那些无技术而有门子的人到
企业滥竽充数了。改革在企业中的影响,使工人的时效观念也变了。
时间就是金钱,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如今,全市173个实行了厂长(经
理)负责制的企业,干部职工盼望着企业的生产任务饱满,能够加班加
点,使企业和个人同时获利。
    改革使职工越来越讲求实际。广饶县童装厂生产不景气,干部职
工甘愿被实力雄厚的第一服装厂兼并。被兼并童装厂的刘厂长说:“
改革就是优胜劣汰。一个企业的厂长不能在小国称‘君’,就主动到
大国当‘臣’。这有什么不好。”就是那些“组合”下来的剩余人员
,也开始冷静下来反思了。河口区一位“厂内待业”职工说:“过去
厂里吃大锅饭,咱不上班照样拿工资,都快把企业拿黄了。现在厂里
立了小灶,咱没技术没人要,谁也不能怪,吃不上饭怪咱没有真本事
。”
    四
    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城乡人民在精神上也有了新的追求。过去不
少人倾心于“听诊器、方向盘”,谁家孩子当司机、当大夫,全家都
觉露脸;现在羡慕的则是谁家出了个大学生、研究生。过去讲究媳妇
伺候婆婆;现在只要媳妇有文化、懂技术、能挣钱,婆婆倒甘心情愿
地伺候媳妇,让她们轻手利脚地去干事业。过去农村姑娘找对象,是
“一军二干三工人,无可奈何才嫁庄稼人”;如今却要挑剔一番,对
方有没有文化,有没有一技之长。从前,农村青年为了摆脱姓“农”
,千方百计跳“龙门”;如今农村富裕了,他们对招工招干的愿望也
不那么强烈了。辛店镇刘家、南王屋等几个村在国家给他们办理了农
转非之后,要求进城当工人的却不多。他们认为,现在城乡差别缩小
了,城里不一定比农村强。当个工人挣的是有数的钱,不如在村里来
钱快。
    10年前,农民因为穷,想得不那么远,被人们说成“农民意识”
。如今就不能这么形容他们了。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农民崔学江经商
,把错进的“威海”变质啤酒销售一部分,发现后立即贴出告示,给
消费者退钱。河口区六合乡后村农民刘长善致富后,为了活跃农村文
化生活,连续3年出资1500元自费组办业余剧团,农闲时免费到村里
演出,观众达40000人次。
    变,变,变!改革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着我们身上存
在了千百年的传统观念。可以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生活水平
的提高,人们将以更加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