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8.10.22
【期号】= 65
【标题】=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访利津县离休干部、共产党员王曰明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杨荣寅
【专栏】=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访利津县离休干部、共产党员王曰明

杨荣寅  (1988.10.22)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访利津县离休干部、共产党员王曰明
    本报记者 杨荣寅
    每到星期六下午,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利津县城中心
大街上,总见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带着笔墨、骑着自行车向实验
小学匆匆奔去。他就是离休干部、共产党员王曰明。
    王曰明今年68岁,是1938年披着硝烟走上革命征途的,从事过地
下工作,做过情报员,担任过利津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
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他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但一直无暇挥
毫习字。1985年离休后,他便跑文化馆、逛书店,搜集到了大量的字
帖和有关理论专著,每天练笔60余字,潜心研究,沉醉在了传统书法
艺术的海洋里,书法技艺日益长进,成了利津县老人书法的佼佼者。
    1986年,县政协根据部分委员的提议和社会的需要,举办了“少
年儿童书法学习班”,利用星期六下午时间定期组织少年儿童学习书
法。王曰明不图在家享清福,欣然接受了县政协的聘书,担任了书法
学习班的教师,义务向少年儿童传授书法技艺。
    俗语说,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书法学习班的学生大的也只
有十几岁,多数没接触过书法,教学难度相当大。王曰明和其他同志
一道,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制订了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
,因人施教。在临摹学习时,王曰明发现学生凭眼睛观察,书写不规
范,就自费购买了塑料薄膜,动员老伴一起为孩子们制作了百余张米
字格。
    金秋十月,我专程拜访了这位可敬的老人。正巧他在为学生们批
改作业。他说,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必须从少年儿童抓
起,自己愿在有生之年帮助孩子们学点知识。他告诉我,和孩子们在
一起还能体验到童趣,有利于身心健康。从交谈中得知,少年儿童书
法学习班自开办以来共培训学员300余人,在1986年市举办的少年儿
童书法比赛中有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1名获得三等奖。在前不久县举
办的教师节书画展览中,有15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展出并受到了好评。
谈及学生的进步,老人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
    采访结束时,王曰明指着一幅学生书赠的条幅,向我介绍学生的
书法艺术,只见上面工整地写着:言有物而行有恒,安其学而亲其师
。我想,这不正是对王曰明执教的称颂吗!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