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8.11.02
【期号】= 68
【标题】= 场兴人灵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本报评论员
【专栏】=
【正文】=
 

场兴人灵

本报评论员  (1988.11.02)

   场兴人灵
    本报评论员
    本报10月26日报道了市畜禽良种场职工张云捐资助学的先进事迹
,今天又发表了李殿魁同志写给这个农场的信。捧读之余,不禁令人
感慨万分。
    “青坨”农场为何能取得如此令人鼓舞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由于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坚持改革的好班子和一支作风过
硬的好队伍。有了这样一个好班子,才能够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农场优
势,正确确定产业结构,采取有效的承包形式,把企业引上振兴之路
。有了这样一支好队伍,才能够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前进,使
年初制定的“四二一”奋斗目标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职工张云、谭树村何以有捐赠五千元的义举?这其中,既反映了
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也说明了加速物质文明建设的
极端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平平,甚至亏损,要发展
教育、文化、科技又从何谈起?企业不富,职工兜里没有子儿,纵有
满腔的爱场之心,还不是空有其心、徒无其力?
    所以,我们要干一番事业,还是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这
样,才能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不断发展我市大好形势。对
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引用李殿魁信中的一句话:场兴人灵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