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8.11.02
【期号】= 68
【标题】= 混梦醒来是奋起——一个“失业者”的反思录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专栏】=
【正文】=
 

混梦醒来是奋起——一个“失业者”的反思录

田国新  (1988.11.02)

   混梦醒来是奋起
    ——一个“失业者”的反思录
    本报记者 田国新
    10月21日,记者专程到利津县机械厂采访了优化劳动组合中的“
失业者”——贾月军。她在反思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企业。现将她对
记者说的一席话摘录如下;
    俺叫贾月军,今年21岁,是铆焊车间的电焊工,1986年12月县里
招合同制工人时进厂。当时全厂吃的是“大锅饭”,工人干多干少一
个样。因为俺是学徒工,开始干活还很卖力气。后来时间长了,技术
学到手了,自己也开始学滑了。
    正当俺自以为看破了世故时,改革把俺的“混”梦冲醒了。今年
9月2日,车间搞优化劳动组合,分了5个组。车间主任叫俺们先选将
,然后再让将点兵。俺们这些当兵的把将选出来了,可新上任的将却
没点俺们这些平时出工不出力的兵。全车间45名工人,就剩下2个女
的、2个男的,其中就有俺一个,多寒碜人?当时俺们这些“失业的
”,个个眼里都含着泪,埋怨自己没干好。
    唉!光埋怨有什么用?从哪摔倒的再从哪里爬起来呗。也许是俺
一时冲动,俺找到车间主任说,没人要俺俺谁也不怨,都怨俺过去不
好好干;俺要把这些没人要的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编外小组。俺
的这个想法不但得到车间主任的支持,也得到那些编外人员的支持。
青工刘金胜和卞新军找到俺说:“贾姐,你就领着俺们干吧!别看俺
俩以前不干活,这回一定听你的,保证不给你丢脸,不蒸馒头还争口
气呢!”比俺大3岁的孙亚芝也给俺打气说:“妹子,他们不信任你
,大姐信任你,别看俺笨手笨脚的,也决不能拖你的后腿。”
    俺们这个编外小组刚成立,有人就断言,说俺们连基本工资都拿
不到。其实,他们说错了。俺们这些有过失落感的人,有谁还敢继续
混呢?这不,9月份俺们不但拿到了基本工资和奖金,而且还超过了
其它小组,人均达到150元,这也是俺们这些青工入厂以来拿钱最多
的一次。当然,这钱也不是轻易拿到的,那是俺们用劳动的汗水换来
的!刘金胜和卞新军是男同志,有力气,技术一般,他俩把下料和搬
搬抬抬的重活包了下来,挤时间还要学学焊接技术。俺和孙亚芝力气
小,焊接技术比他俩强,就把全部的焊接活包下来,也挤时间教教小
刘和小卞学焊接。俺们4人一天比别的组多干一个半小时的活,没有
一个叫苦叫累的。俺们为了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费用,一到收工前
,都争着打扫“战场”——把地上的铆钉和半截子焊条都拾起来,留
着明天再用。说句心里话,要不是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小组核算,谁
能这么干?
    改革唤醒了企业,也唤醒了俺们这些做“混”梦的青工。改革开
始的时候,俺们这些“失业者”有失落感;如今,俺们人人心里都有
一种说不出来的紧迫感。因为是改革使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也使别
人重新认识了俺们。这不,就连荣获全市焊接技术比赛第4名的李新
国,也自愿跑到俺这个编外小组来了。这对俺们这个编外小组来说,
就是最好的评价。
    怎么,你要登报?早知这样俺何必说这些……
(附图片)
    优化劳动组合中的“失业者”——贾月军(中)在反思中重新认
识了自己和企业…… (黄利平 摄)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