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9.03.01
【期号】= 102
【标题】= 荒洼地里刨出“金元宝”  利津县二千七百多个垦荒户走上富裕路  去年垦荒户新垦荒一万六千亩,等于全县增加了三个小乡镇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专栏】=
【正文】=
 

荒洼地里刨出“金元宝”  利津县二千七百多个垦荒户走上富裕路  去年垦荒户新垦荒一万六千亩,等于全县增加了三个小乡镇

  (1989.03.01)

   编者按
    利津县土地广阔,地势平坦,水源富足,工程配套,农业开发的
潜力很大。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这个县制定并实施了黄淮海平原开发
规划,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大力发展开发性生产,把潜在的经济
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07亿公斤
,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总产皮棉26.59万担,创历史最好水平。
    今天本报刊登的一组稿件,从几个侧面反映了利津人民在农业开
发上取得的新成就。
    荒洼地里刨出“金元宝”
    利津县二千七百多个垦荒户走上富裕路
    去年垦荒户新垦荒一万六千亩,等于全县增加了三个小乡镇
    利津县素有“利津洼”之称,土地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受黄
河三角洲开发大气候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重新审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
的“荒洼地”,比以往更认识了“人少地多”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农
户盯上了“荒洼”这片“风水宝地”。许多农户丢下“买卖活儿”,
下洼重操旧业;一些荒洼附近的村庄,或围村打园开发,或沿黄河故
道延伸开发,对厮守多年的荒洼,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该县县、乡、村三级政府都制定了垦荒优惠政策,实行谁开垦、
谁经营,谁受益,5—10年内免交承包费和提留。鼓励大户跨县、乡
、村承包洼地。去年明集乡王家灶村村民王传国一家三口人,承包开
发荒地50亩,人均占有粮食2.5吨,经济收入10500元。付窝乡肖庙
村的种粮大户承包本村和军马场、渤海农场的7400亩洼地,仅一年就
涌现出30个粮棉万元户。在开发荒碱地过程中,这些“垦荒户”注重
逐步建立自我投入机制。通过发展畜牧业,以牧养农,从而增加资金
和有机肥投入。陈庄镇村民李秀芝圈定洼地养羊,连续四年发“羊”
财,发展成了10万元户,并以“邻里效应”带起了40多个养羊大户。
这些农户还注重调整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保粮食生产。县、乡还为
垦荒村配齐了农业技术员,利用科普夜校、有线广播对群众进行科技
引导。农业技术员帮助“垦荒户”推广良种,优化种植结构,使荒洼
地边开发,边释放较大的能量。去年,这个县的13个村的2789家垦荒
农户,新垦荒16000亩,等于为全县增加三个小乡镇的耕地。这些“
垦荒户”人均收入和占有粮食双过千,25%的“开荒户”成了万元户

(附图片)
    利津县抓住有利时机,掀起了春耕生产高潮。图为县委、县府领
导在北宋乡了解春灌情况。
    利津县积极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目前,全县大牲畜存栏已达2
.8万头,羊7.9万只,生猪存栏3.1万头。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