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9.09.02
【期号】= 156
【标题】= 王庄乡的“水经注”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尚保三
【专栏】=
【正文】=
 

王庄乡的“水经注”

田国新 尚保三  (1989.09.02)

  王庄乡的“水经注”
  本报记者 田国新 尚保三
    郦道元的《水经注》,给后人留下的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而利津
县王庄乡的水利史则给人民留下了灾难和贫穷。据史料记载:1929年
和1950年黄河两次在王庄乡段决口,造成了“西部沙、中部碱、东部
河滩不保险”的低劣生产条件,直到1978年人均收入仅26元、粮食不
足50公斤。那么,如今王庄乡怎样了呢?当我们来到王庄乡后,乡党
委秘书向记者展示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1980年,全乡人均收入41
.6元,粮食233公斤;1988年,全乡人均收入547元,粮食463公斤。
    真是难以令人置信。仅仅8年时间,该乡人还是1.3万口,耕地
还是3.8万亩,所不同的是:收入增长了12倍,粮食翻了一番,这可
不是一般的速度啊!据说该乡并没有骨干工业企业,也没有地下矿藏
,窍门在哪里?乡党委书记陈利民说:“我们靠的就是一条,抓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的大潮中,王庄乡党委、政府重
视在“水”字上大做文章了,并组织农民大念“水经”。他们针对本
乡实际情况,制定了分区域治理的总体规划:一是在黄河大堤以西,
沾利河以东,公路干线两旁,发挥水源优势,改造盐碱涝洼地,搞稻
田开发;二是对沾利河以西,郑4井以东的1.5万亩低产田,加强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水浇面积,建成高产稳产田;三是开发郑4井
以西的荒沙废弃地,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路子,实现林草间作
,沟渠路林配套,发展百户百亩家庭畜牧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
该乡已投资180万元,新建大小型扬水站12处,新增电机水泵48套,
新架高低压线路10.5公里,开挖沟渠近20万延长米,初步完成了具
有抗旱、排涝、压沙、改碱能力的水利配套工程。全乡水浇地面积由
1984年的1万亩,扩大到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7%,并成为
全市第一个“独立水系之乡”。
    王庄抓水利建设,这180万元巨资从何而来?陈利民书记的回答
是:上级拨一点;乡里筹一点;农民集一点。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王
庄抓水有三个优势:一靠黄河;二有土地;三是农民盼水心切。我们
乡的治理规划同农民的愿望和想法是一致的,所以,不论哪项工程,
只要乡里一决定,村村户户一齐动,就是搞工程所用的资金,只要乡
里一张口,农民便主动地拿,没有一户有意见。
    我们乘车绕王庄乡跑了一圈。人们说王庄是“沙乡变水乡”,这
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从该乡南端到乡北地界,全长13公里,公路两
侧是清一色的水稻。记者在该乡东双村看到,一方方水稻直楞楞、青
油油,长势着实喜人。陪同人员告诉记者:东双村仅470口人,却种
了1150亩水稻。今年,这个村又引进了新品种,亩产可达650公斤,
仅这一项全村人均粮食可达1500公斤。他还欣喜地告诉记者:王庄乡
形成了独立水系之后,农业这盘棋也走活了。如今,全乡已经形成了
四个一万:即一万亩水稻,一万亩草场,一万亩棉花,一万头(匹只
)牲畜。全乡农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这都是因为“水神”在发
挥着作用呀!记者登上黄河大堤远眺,该乡纵横交错的水系图尽收眼
底:横的,恰似一条条黄色彩带,由东向西飘然而去;纵的,宛如一
柄柄银色利剑,由南向北切割而去,把沾利河两岸那碧绿的田野,切
成了绿色的“棋盘”。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感受很深:昔日的荒沙区农民,
在饱尝了缺水之苦后,用愚公的精神,大禹的志气,引水压沙改碱,
终于使一个贫瘠的缺水乡变成了真正富庶的北方水乡。
    倘若郦道元再世,恐怕会在他的《水经注》上为王庄乡写上一个
续篇吧!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