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89.11.29
【期号】= 181
【标题】= 勇于开拓  穷乡变样——丁庄乡党委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吴国良
【专栏】=
【正文】=
 

勇于开拓  穷乡变样——丁庄乡党委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吴国良  (1989.11.29)

  勇于开拓  穷乡变样
  ——丁庄乡党委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广饶县丁庄乡党委一班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埋头苦干,
勇于开拓,几年来,使一个穷洼乡逐步富裕。去年,全乡工农业总产
值达4200多万元,比1983年增加近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
不足300元,增加到600多元。
    丁庄乡地方偏僻,地势低洼,土地盐碱,经济文化落后,历史上
一向被人们称为“穷洼乡”。1984年,新的乡党委班子组成后,经过
考察论证发现:丁庄乡虽偏僻落后,但土地广阔、沟河纵横交错、坑
塘星罗棋布、滩涂平缓、海岸线较长,对发展粮棉生产、畜牧、种藕
、种苇、水产捕捞养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启动内部活力,扬
长避短,经济起飞将指日可待。
    乡党委针对本乡水浇条件差而制约粮棉产量的问题,首先发动全
乡男女劳力齐上阵,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会战。对近百条沟
渠普遍进行了疏挖,动用土方50多万方;维修配套了农田水利设施,
建起了10座扬水站;还购进了500多部小型抽水机,使全乡10多万亩
耕地,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还广泛发动各村干部群众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增长科学种田本领。通过以上措
施,很快使全乡的粮食产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棉花产量由10
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
    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前提下,他们打破了过去“单打一”的生产方
式,引导群众“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两年时
间里,全乡大牲畜存栏量已达5000头、羊1万只,渔船增加到120只,
养虾5000亩,种藕3000亩,种苇6000亩,经商户300个,运输户100个
,建筑劳力1000多人。
    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乡党委书记张寿华率领3000多名民工,顶
寒风、战海潮,奋战在莱洲湾畔,修筑养虾池大坝。这时,从小把他
养大的二祖父病故了,他本想回家料理后事,看到施工环境险恶,工
程已进入关键阶段,急需加强领导时,毅然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又带
领民工投入到了艰苦的施工中。在筹建化纤厂的繁忙日子里,乡党委
副书记、乡长杨建明,多次抱病去上海、下苏南、跑天津、奔陕西,
没白没黑地奔波操劳。
    由于乡党委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带头实干,这个乡较快地上了
盐场、窑厂、化纤厂、养虾场、虾苗厂、冷藏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获
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丁庄乡党委的领导同志,用辛勤的汗水和奉献精神,换来经济发
展后,没有摆阔气图享受,而是精打细算省下钱为民办好事,集资40
0万元,建了3处小学、4处初中、1处高中,都达到了“六配套”标准
;给卫生院添置了4万多元的医疗器械,方便了群众就医;拿出1万元
建起了敬老院,投资65万元建了一座小型变电站,使全乡村村都通了
电。
    他们还修筑了造价30万元长12公里的乡间柏油路,改善了交通条
件;为6个贫水村打了机井,使村民们喝上了洁净的甜水。
    (本报通讯员 吴国良)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