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1.03
【期号】= 191
【标题】= 知也无涯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赵英秀
【专栏】= 我说教师这一行有奖征文
【正文】=
 

知也无涯

赵英秀  (1990.01.03)

   知也无涯
    ○ 赵英秀
    作为一名教师,脑海里时常浮现《庄子》里的箴言:“吾生也有
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对于一个执著教坛的人来说,尤为重
要。杜甫写道:“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设想,假如一位教师
的知识是根深叶茂的,他的教学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为知识只有
不断更新,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先生的,并不是购买些知
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行知语)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
需要一千遍一万遍的代谢滋新,犹如宋朝诗人朱熹所写:“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
疑,湖泊之所以荡漾着绿色的涟漪,是由于“活”水的潺潺流动,知
识之树之所以常绿常新,则在于细胞的新陈更替。人们常说,师生间
有一种最不幸的关系,是对于教师学问的怀疑。而消除这种“怀疑”
谈何容易,只有靠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
人不倦。
    那末,一个教师究竟需要多少知识呢?很明显,教师所知道的东
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欲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先有一桶水,否则便很难称得起称职的教师。
毛泽东同志在给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写道:“你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
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看来,
在知识信息方面,之所以对教师提出如此迫切的要求,除了灌输新知
的急需外,还有一个“教学相长”的问题。
    《礼记·学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而韩
愈明确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假使一个教师
对自己知识的领地深信无疑,自以为完美无缺,因而忘掉了“谦逊”
,则往往事与愿违。在我的《教后记》中,有两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
深:一是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误将“缝”字写丢了一笔,下课的铃
声一响,一位同学悄悄地告诉我,黑板上出现了错字。另一次是某年
高考前夕,一个学生连夜找到我,请教“扬州八怪”的姓名,而我当
时除了记得郑燮、李方膺二位外,余则无影无踪,连翻几部工具书,
却问津无着,学生等得汗水涔涔,我也焦得心急如焚……而对第一件
事,我翌日在课堂上,公开进行了改正,并告诉大家,这个错误是某
某同学指出的。第二件事的结果,是促使我跑到千里之外购得一部《
历代名人大辞典》,不时翻翻拣拣,而当“扬州八怪”条赫然入目之
时,那位向我求教的学生,却不知已到离我多么遥远的地方!一种空
虚与歉疚的痛苦刺疼着我的心房,阵疼入腠,久久地,久久地……
      “夜雨深长三尺水,春风新上数枝藤”。一个知识根底丰厚而
又能够注意积累的教师,会给学生的心田里注进勃勃生机,相反地,
一个不学无术的教师,将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和无光之灯,凄怆之
景可想而知。做教师的,都识得那田野上的谷穗:那些长得很挺、高
傲地昂着头的,正是那些空瘪的穗子;那些温顺宁静、低垂着脑袋的
,却正是那些颗粒饱满而又丰赡成熟的谷穗啊!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