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2.21
【期号】= 205
【标题】= 到基层去 干实在事——广饶县党建工作队驻村巡礼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吕雪萍 徐贵卿 王雪峰
【专栏】=
【正文】=
 

到基层去 干实在事——广饶县党建工作队驻村巡礼

田国新 吕雪萍 徐贵卿 王雪峰  (1990.02.21)

   到基层去 干实在事
    ——广饶县党建工作队驻村巡礼
    田国新 吕雪萍 徐贵卿 王雪峰
    1989年,广饶县委、县府面对那30个贫困村,经过一番抉择,作
出了一项干脆、果断的决定:选派99名机关干部组成党建工作队,到
基层去,帮助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
    七月流火,正是农民盼雨心切的季节。
    7月24日那天,天上果然下起了毛毛雨。在斜织着的雨丝中,党
建工作队的同志骑着自行车,驮着铺盖、脸盆和锅碗瓢勺分别进村了
。一位老农不敢相信自己的老花眼,再一次用那暴着青筋的手揉了揉
,看了个仔细:“嗨,你们看呀,他们的货架上还驮着咸菜、大葱呢
!”
    工作组进村的那天傍晚,村干部家换上了只有来客人时才用的那
个大灯泡。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们要用公家的钱,以个人的名誉备办
酒席,给上边来的人接风洗尘。但工作组的同志严词拒绝了。
    酒没请成,主人心里却亮堂了许多:“这不是个吃喝拿要队。有
了这样的党建工作组,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大有希望。”
    这的确是支负有特殊使命的党建工作组。当他们把床铺、锅灶搭
起来之后,便深入到农民的炕头、地头搞起了贫困原因调查,听取群
众的批评建议。他们走访老党员、老农民,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
印发了《公开信》、挂出了意见箱……
    通过广泛细致的调查了解村情民意,贫困村应做的工作千头万绪
,什么是关键呢?
    “给钱给物,不如给俺一个好支部。”这是群众的呼声。
    于是乎,各工作组根据各支部的不同情况做起了不同的“手术”

    对软班子,培养教育,增强魄力,锻炼提高“一把手”的工作能
力;对散班子,弄清原因,分清责任,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坚决撤
换专搞派性的人;对懒班子,撤旧换新,让有威信有开拓精神,并能
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又乐意为群众办事的党员走上领导岗位。
    30个贫困村,调整充实了29个村党支部,还剩下一个稻庄镇的北
于口村。何故?
    原来,这个村有近20年没有发展党员了,那6名在土改时入党的
老党员大都年老体弱干不了,村委会的二位负责人有魄力,又因宗派
严重而多年没能入党。
    谁来挑这副重担?
    “我。”工作组长秦怀玺站了出来:“如果北于口村的党员群众
信得过我,我先暂时兼任村支部书记,什么时候有了合适的人选,我
再让位。”
    北于口村的党员群众还能说什么呢?一个吃国粮的国家干部,主
动请缨当村支部书记。他们哪有不同意之理!
    一个班子能否具有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重要的是能否教育
群众取信于民。颜徐乡北李村是个不足400口人的小村,实行家庭承
包责任制以来,该村换过三茬书记、六任会计,人手一本账,财务十
分混乱,群众意见纷纷。工作队员田治颖等同志驻村后,便根据群众
的要求,集中时间和精力对十几年的账目进行了认真清查,查处结果
一公布,群众对工作组另眼看待了:“这个工作组,不会和稀泥。够
格!”
    稻庄镇东杜村有150户村民。13年前就开始了村庄规划,如今已
有112户农民盖了新房。由于支部班子涣散软弱,至今仍有60多户没
按规定拆掉旧房。这种人为的障碍致使街道堵塞、政策不能落实,合
同不能兑现。一些得不到宅基地的人气愤不过,就将沙石砖料堆在主
要路口上,等着有人上访告状,好有人来处理……村干部有苦难言。
    工作队员王丰海、燕钦军、王桂荣决意要碰一碰不拆旧房的钉子
户。他们经过调查分析,他们心里有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
部。抓住这一环,挨门挨户地作村干部和村干部亲属的工作,动员他
们带头扒了旧房。群众看着没有攀比的了,也就自觉地拆房的拆房,
撤路障的撤路障。
    20多天,开通了全村三条大街,群众奔走相告:“这个工作组铁
面无私,敢碰硬!”
    陈官乡的张家村,因为多年靠天吃饭,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工作组进村时,全村已有三分之一的户断了粮,有14户又重新拖起了
“要饭棍”。见此情景,工作队员们流泪了。他们采取了“双线”工
作法:一边深入到农户中访贫问苦、问寒问暖,并找回了外出要饭的
村民,把政府拨给的救济款及时送到贫困户手中:一边大讲水与粮的
关系,发动群众,兴修水利。
    工作组与全村人一道,苦战了三个月,新开了总长8公里的2条输
水渠道,引来了盼了多年的黄河水,结束了该村的贫水历史。
    那些多年要饭的“盼水妈”和“盼水爹”,感动地称道:“这个
工作组,跟土改工作队一样,同俺一个心。”
    去年10月,听县党建办的同志讲,高峰清、董明、刘文斌三同志
进驻大营乡的辛庄村后,带领群众疏挖了35.4华里的渠道,扩大水
浇面积2000多亩。10月20日,该乡乡长张万春陪同去采访他们,一直
找到下午5点才找到他们。当时,只见他们一个个光着脚板,站在淤
满稀泥的渠道里,吃力地挖着。他们的脸上、身上,黄乎乎,湿漉漉
,也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泥水。那场面,真让我们眼里发热。其实
,这样的事例是数不胜数的。今年元宵节那天,县党建办的刘主任给
我们讲了不少的故事。那内容、那情节,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故事之一:43岁的房祟庆,身患低血糖病,但他一进贾辛村,就
拼命地干。他常对伙伴们说:“党派咱来贾辛村,就是来改变面貌的
。不把贾辛村的工作搞上去,怎么向党交待?”
    三秋大忙季节,老房妻子捎信来,叫他回趟家,帮助种种麦子。
他回信说:“等给贾辛村种完了再回去,这里离不开我。”在集中播
种的那4天里,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服务员:机车不够用,他到外村
去联系;没人给司机做饭,他主动下厨房。四天四夜的奔波,他晕倒
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乡亲们含着泪把他抬回村的。
    “老房是为咱们病倒的,咱们不能再叫他吃咸菜大葱了。”一位
老党员从家里拿了一合罐头四个鸡蛋,送到了老房的病床前:“老房
,我是土改时入党的老党员。这几个月,一看到你没黑没白地干,我
的心里就想起战争年月的那些老同志……
    说着说着,这位老党员抱头大哭起来。
    故事之二:团县委副书记田治颖进驻北李村后,看到群众吃水难
、浇地难,下决心帮助群众打2眼深井。为此,他多方奔忙,筹集资
金,联系井队。为购买井管,他曾三下河北。
    “你是个体打井队的?”
    “不。我是山东广饶的团县委副书记,这是我的工作证。”
    “那你买井管干啥?打井队有你的股份?”
    “你猜错了。我在一个穷村扶贫,看到哪里的农民没水吃,我心
里不忍呀!所以我才连来了三趟。”
    “好样的。就凭你这一点,我们也破例提前给你发货。”厂家被
感动了,为这位素不相识的扶贫干部开了后门。
    故事之三:去年10月,丁庄乡丁屋村家家户户忙着种麦子,唯有
丁相忠家的人没有露面。村民们都知道,丁相忠腿有残疾,不能上坡
,老婆是个哑巴,3个孩子还小,帮不上什么忙。一到种麦季节,丁
相忠拐着腿,求了这家求那家。工作组的王振东和聂士冲看在眼里,
主动地挑起了他们的生产重担。
    故事之四:在党建工作队里,有个叫丁全荣的姑娘。正当她紧锣
密鼓地筹备结婚时,一纸通知把她派到了14村。怎么办?去!她打起
背包就出发了。今年元旦,她同丈夫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就又回到了
驻村。
    半年来,工作队清理了14个村的财务,解决了10个村的村庄规划
遗留问题,消除了不安定因素;调整了5个村的农电线路,解决了收
费混乱;帮助5个村办起了幼儿园,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整修生
产路21条、27.3公里;修复、新建扬水站、涵洞等建筑物14处;新
打机井33眼;疏挖排灌渠道42条,计长99.2公里……
    这些成果,反映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新军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用自身的实际行动雕刻着党员、干部
的形象,也塑造着自己……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