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2.28
【期号】= 207
【标题】= 中共东营市委  东营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的决定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专栏】=
【正文】=
 

中共东营市委  东营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的决定

  (1990.02.28)

   中共东营市委  东营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的决定
    (一九九○年二月四日)
    新的形势和任务
      (1)农业历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的基础。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近几年
来,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农业的基础地位被淡化,农业
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建市以来,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市的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对于改善人民
生活和支持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农业生产在发展
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粮棉生产出现徘徊,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当前,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新形势
下,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齐心协力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是
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我市土地辽阔,农业后备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开发潜力
巨大,应该为国家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我市农业发展
的有利条件很多。国家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黄
河三角洲已被国家列为农业开发重点,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经过多年
的努力,特别是由于胜利油田的支持和带动,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已初具规模。广大农民群众大搞农业开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并积累
了一些好的经验。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发挥优势,扬长避
短,我市的农业就一定能够在治理整顿中迈上一个新台阶。
      (3)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三届
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强化领导,稳定政策,落实投入,搞好服务,
以水利建设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推进农业开发,
优化内部结构,努力增加粮、棉、油、肉、蛋、菜的有效供给,
确保农村经济能以较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4)市、县(区)、乡(镇)各级都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
对农业的投入有适当的增加。各级财政的农业事业费及支援农业生产
资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黄淮海平原农业
开发、黄河口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要用好用活,发挥最佳
效益。全市农业生产信贷资金发放量要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以适应农
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继续搞好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林特产税的征集、管
理和使用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同时,要制订
优惠政策,开拓多种渠道,积极吸引外地投资,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
入。加强对村级集体积累的管理,尽可能地从各项收入中拿出部分资
金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自身的积累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主体。要引
导农民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更多的资金、物资、劳力用于
扩大再生产。
      (5)水是我市农业开发的关键,水利建设是农业投入的重点
。要按照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建设和配套并举,开源和节流
并重,排灌结合、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原则,搞好水利规划,力争用三
至五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我市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实行水利工程建设
责任制,市里重点抓好大型灌区的勘测规划和骨干工程项目的建设。
区县负责干渠的配套建设。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农业综合开发试验
项目区的水利基础建设。乡村一级要突出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和小型蓄
水工程建设。逐步建立水利自我发展机制,坚持依法治水,以水养水
,形成水利建设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村灌溉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在政策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和适当补助。严格水利劳动积累制
度,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义务工要达到30至50个
,对应出工而不出工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6)耕地质量的提高,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必须高度重
视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要逐步建立增施农家肥的鼓励机制,对多养
畜、多积肥和秸秆还田搞得好的乡镇、村、户,要分层次进行表彰奖
励。建立土地的使用与改造奖惩制度,各乡镇、村要根据现有的土地
生产水平划定等级,对地力逐年提高,产出明显增加的,给予表彰奖
励;对地力下降的,提出批评警告,并收取补偿费;对只取不予,掠
夺性生产和荒芜弃耕的,给予经济惩罚或收回承包土地。
    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必须继续认真贯彻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
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大力保护土地资源,依法
管理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
      (7)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
规模经营的必备条件。要以提高种植业的机械化程度为重点,增加对
农业机械的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在农业开发中,应拿出10%
左右的开发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机械化作业,推行规模经营,提
高商品率。在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过程中,要把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作
为一项重要内容。对购置配套农田作业机具的农民,各级农行、财政
部门和农机部门要大力支持,并给予低息贷款、贴息贷款、部分补贴
等优惠。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凡是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
的农业机械,按作业量优惠供应燃料。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机
工业,逐步提高农机配套自给率。
    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8)农业发展的问题最终是一个科技进步问题。目前,我市
粮食单产水平比全省低2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增产能力的潜力巨大
。因此,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坚
持不懈地抓下去。
      (9)现有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首要
措施,必须努力有所突破。各级都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以
粮棉油大田增产技术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和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科
技推广计划。对增产增效明显的适用技术,要研究具体奖励政策,促
进推广。市设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从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等开发
资金和财政支农周转金、科技项目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主要用于
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实施。同时,建立科技之最(技术先进、产量最
高、效益最好)评选奖励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比,颁发奖金和证书
,具体由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科委组织落实。
      (10)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体制,强化科技服务。一九九○年,
全市所有乡镇都要选聘科技副乡镇长,选配科技村委副主任的村要达
到三分之一。各行政村要逐步选聘1至2名农民技术员。今年内普遍建
立乡镇科委。各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快,一九九○
年全市所有乡镇都要建立起农技服务推广中心、农业综合服务站。各
级各部门要从人才、技术、资金、良种、生资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农业
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
      (11)继续落实科技“双放”政策。对长期在农村从事技术承
包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各级主管部门要根据其工作成绩,优先解
决住房、晋级、晋职、农转非等问题。建立农民技术员的考核制度,
对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要进行表彰奖励;根据农民
技术员的文化水平、政治表现、工作年限和贡献,给予评定专业技术
职务,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于工作表现突出、取得重要
成果的优秀农民技术员,要研究政策,给予农转非。
      (12)科技兴农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一村、一户,必须
高度重视农民在科技兴农中的主体作用,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各区、县要协同有关部
门制定适宜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规划,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
育机构,切实办好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对农民技术人
员的培训,每年2至3次,每次不少于一周。农村广播电视教育是培养
农村科技人才的重要形式,要积极加强县级电大站的建设。目前,我
市从职业中学和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的青年农民有1400多人,是一支不
可忽视的农业技术力量,各区县、乡镇要做好考核选聘工作,充分发
挥他们的作用。
      大力搞好农业开发
      (13)当前,我市农业开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级都
要环环扣紧,认真抓好。农业开发要以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基础,突
出抓好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发荒碱地、草场两个重点,实行水、土、林
、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配套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增
加粮、棉、油、肉、蛋、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推进我市农
业的发展。
      (14)粮棉生产关系经济大局,必须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来抓
,确保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要抓好高产田的巩固,搞好吨粮田开发和
小麦、玉米高产开发,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大面积开发中低产田,
推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产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区域种植的原则,有
计划地发展水稻,在1988年的基础上争取五年内新开发水稻田面积达
到40万亩。要把棉田开发作为荒碱地开发的主攻方向,用好各项开发
资金,建设好30万亩棉花生产基地。要向棉农提供棉花生产贴息贷款
,每亩30元,三月初付给棉农,新棉上市后,九至十月份偿还。贴息
资金由调棉奖粮差价资金支付50%,棉花经营单位承担50%。加强棉
花收购的管理,逐级落实签定合同,每少交1公斤皮棉,必须多交8公
斤平价粮食。对超收的乡镇,按每担2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年终兑现
,由市、区县政府和供销部门落实。
      (15)畜牧业开发要以草场资源利用和农作物秸秆利用为主,
重点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加强畜牧生产基地建设。鼓励
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凡年末存栏大牲畜10头、羊100只、猪50头、
蛋鸡500只以上和年饲养肉鸡5000只以上的农户,均为家庭规模饲养
大户。对规模饲养大户,市、区县、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免疫保
险、资金扶持、饲料和场地提供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实行保护价格。
落实防止生猪生产出现滑坡的措施,以村为单位,按存栏数的8比1比
例保留母猪,适当选留良种公猪,正常淘汰的应经当地兽医部门批准
。从屠宰税中每头抽出1元,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风险基金。
      (16)因地制宜搞好林果业开发。加强孤岛地区用材林建设,
完成截干造林面积。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加四旁植树株数,营造
农田林网带,扭转农田林网退化、弱化的局面,提高植树成活率和成
活率指标,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3%。积极开发宜果地带,抓好5000亩
低产果园的改造,抓好枣粮间作和果粮间作,增加果品产量。搞好果
品贮运销和加工。进一步完善果园承包合同,维护承包者的合法权益

    (17)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原则,
积极搞好水产开发。进一步配套虾池、育苗、饵料、冷藏、保鲜等设
施,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规格、产量,降低成本。调整放养品种,抓
好鱼虾混养、虾贝混养试验,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发展淡水养殖,发
展海洋捕捞,不断完善养殖、加工、销售配套体系。
    (18)农牧场是我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开发的
巨大潜力。搞好农牧场工作,对发展我市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示范
作用。要继续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牧场建设的决定,重
视农牧场的发展,坚持和完善“三站带一场,大场带小场,农场带农
村”的发展模式,从各个方面,支持农牧场在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
、综合利用等方面为全市农业开发树立样板。
      积极引导乡镇
      企业健康发展
      (19)近几年,我市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乡镇企业能否
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稳
定社会,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乡镇企业牢牢抓在手中,在治理整顿中
,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向更高层次。
      (20)按照“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抓好现有乡
镇企业的适应性调整,积极优化产品结构,注意更新换代,增强产品
的竞争能力。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倾斜政策,从资金、技术、能源、原
材料供应等各方面,确保重点产业、骨干龙头产业和名优产品、出口
创汇产品的发展。对原材料紧缺、经营不善、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及
时转轨定向。进一步搞好横向联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
      (21)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围绕资源、围绕市场、围
绕油田,积极稳妥地上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要立足于当地资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发展出口创
汇产品;突出抓好为油田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乡镇企业新上项目
要搞好可行性论证,审慎决策,确保上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
    (22)治理整顿为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机遇。乡镇企业进
一步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到加强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上来。要
进一步完善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队伍素质,重视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困难的条
件下不断壮大和发展。
    为农业稳定发展
    创造良好的环境
      (23)农业要发展,干部要下去。一定要真正实现各级领导主
要精力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作为整个
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主要领导要拿出主要精力来抓农业,要保证有
足够的力量抓农业。把素质好、懂业务的骨干充实到农业部门中去。
各级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农村,倾听农民的意见,扎扎实
实为农业发展办实事。
    (2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执行稳定的农村政策。各级各部门要
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六个稳定不变”的指示,继续贯彻执行
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大胆探索规模经营、
社会化服务、搞活流通等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子。要注意鼓励依靠诚实
劳动、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继续发展商品生产,鼓舞和带动
其他农民也逐步富裕起来,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要严格政策
界限,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
优秀企业家的积极作用,不断壮大我市农民企业家队伍。
    (25)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治理“软、散、懒”
为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思想、组织和作风整顿,切实发挥战斗堡垒
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村级管理、服务组织
建设,强化村级服务功能,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搞好
为农民的统一服务。同时,要广泛推行农村政务公开,促进廉政建设
,引导农民加强自我管理,树立农村社会主义新风。
      (26)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农村深入进行党的基
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进行“团结求实、艰苦创业”的东营精神教育,增强农民的公有制
观念、国家计划观念。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
的消费观,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进一步落实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措施,维护农村的社会安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丰富农民的
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强计划生
育工作,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5
‰。
      (27)农业的发展既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各行各业自
身发展的需要,必须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援农业。农业
、水利、科技等部门应立足我市实际,深入生产第一线,狠抓各项工
作的落实。支农工业企业要从大局出发,多生产农业所急需的农机具
、化肥等产品。物资、供销、粮食等部门要搞好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
和农副产品的收购。计划、财政、金融、电力、石油、农机等部门对
农用生产所需的资金、能源、原材料、农机具要统筹做出安排,优先
保证供给。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整顿市场秩序
,疏理流通渠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依法严肃处理坑农、害农
事件。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团体都要有所作为,努力为农业发
展作贡献。
    当前,我市农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困难与机遇
并存。市委、市政府希望,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埋头苦干
,艰苦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