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4.18
【期号】= 222
【标题】= 两家亲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尚保三  仝兆阳  丁海螺
【专栏】=
【正文】=
 

两家亲

尚保三  仝兆阳  丁海螺  (1990.04.18)

   两家亲
    上面的照片上,是多么幸福、亲热的一家人啊,可又有谁晓得,
他们并非一家。照片上那位漂亮的利红姑娘和她的哥哥东升,是在这
农家夫妇的爱里长大的。端坐在中央的老人叫朱长祥,立在他左边的
小足老太太叫于宏英,利红姑娘和哥哥东升亲昵地叫她娘娘……
    这位干部模样的人是利红的爸爸,现任垦利县爱卫会办公室主任
,叫王贵年。这位头戴卫生帽的大夫是利红的妈妈,在垦利县医院工
作。
    我们要写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么几位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用行
动谱写了一曲人间的真爱之歌。
    时光上溯到1966年。
    那年小东升刚刚会跑,妈妈曹玉荣长期在外做女扎手术,爸爸整
日忙于工作。小东升经常被反锁在家里。白天透过门缝看太阳,晚上
眼望窗棂看月亮。夜半,小东升经常害怕得大哭起来……
    一次他跟随亲叔到垦利镇闫家村去玩,偶然地跑到了于宏英家。
于宏英亲切地逗他玩,教他辨认院子里的各种花草,哄他追赶鸡鸭鹅
狗,小东升一下子迷上了这个家,再也不愿离开于宏英。
    这个家比那个只有太阳、月亮陪伴的家要温暖得多。于宏英象对
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体贴小东升。经常带着他到野外去玩。闲着的
时候把他搂在怀里,忙着的时候把他驮在背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小东升追蜻蜓,赶野兔。玩累了就躺在于宏英温暖的怀里,享受着母
爱。
    小东升5岁时,添了可爱的小妹妹利红。于宏英知道曹玉荣一家
的难处,就抱起小东升来到了曹玉荣家,帮助她照顾两个孩子,料理
家务。于宏英也时常将两个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细
粮给东升和利红吃,而自己一家却吃地瓜干、红高粱……
    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是的,王贵年夫妇和东升兄妹正是这样用全部的爱照顾着年迈的于宏
英夫妇。
    1979年,于宏英的丈夫长了一场重病,已经到县医院工作的曹玉
荣急忙将他接到院里,为他精心治疗。当时怀疑病人患的是肺癌,王
贵年就拿上拍好的片子去油田中心医院和济南医院会诊。确诊为肺化
脓症以后,县医院缺少一种药,王贵年骑上自行车到东营去买;病人
想喝蜜,县城买不到,王贵年又骑车到遥远的孤岛去买。病人住院半
年,花掉王贵年家三、四百元。经过王贵年夫妇的诊治,老人病情大
有好转。东升和利红则经常送鸡蛋、奶粉给伯伯、娘娘。现在,老人
逢人就说:“十年前那场病,我琢磨吃不上当年新麦子了,没想到又
吃了这些年!”
    现在,王贵年一家把两位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逢年过节,都给
两位老人送去大米、白面、豆油、鱼、肉、蔬菜等,还经常接老人来
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已参加工作的东升和利红也每隔一段时间去探望
一次,帮助老人种地、拾柴、挑水、拆拆洗洗、打扫卫生,一口一个
娘娘,一口一个伯伯地亲昵地喊,甜甜地叫,叫得两位老人眼都笑成
了一条线。
    我们见到这个特殊家庭的成员时,看到70岁高龄的于宏英夫妇身
体很好,他们还在辛勤地织网、耕作。他们说:“贵年和玉荣经常劝
我们去他们家住,我们过惯了庄户日子,离不开土坷垃呀。”王贵年
夫妇深情地说:“那些年也多亏了二位老人,我们一辈子也报答不过
来。”
    当我们把这些琐碎的材料堆砌完之后,想从中发现一些深奥的东
西,但从通篇里只读懂了一个字,那就是“爱”,是于宏英夫妇、王
贵年夫妇,还有年轻的东升兄妹那博大、无私的爱。
    (本报记者 尚保三  仝兆阳  丁海螺)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