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7.14
【期号】= 247
【标题】= 新华村更名话古今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车英
【专栏】=
【正文】=
 

新华村更名话古今

车英  (1990.07.14)

   新华村更名话古今
    (报告文学)
    本报记者  车英
    据利津县志记载:民国20年,利津县北部的老黄河故道附近,出
现了一个长工、短工交易市场,当地人都叫它穷汉子市。
    穷汉子市,这让人一听名字就心酸的地方,究竟在哪里?90年代
第一春,记者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这个三易其名的地点。因历史的
原因,它已面目全非,今非昔比了。
    穷汉子市
    这地方靠近沾化、河口、利津三县交界处,可谓“鸡鸣闻三县”
,当年是沾化、利津两不管的地方。也正沾了这偏僻的光,那里的人
们虽说日子过得清苦,却也能免遭历来战乱之苦,尚能相安度日。
    那年月,乌云遮日,百姓们的命运操在别人手中。没有地种的穷
百姓为了糊口,只有携着锄镰,站在田垄上,期待着地主雇用,也好
填饱肚子。这样,他们就象牲口一样随意任地主挑来选去,“穷汉子
市”的称呼也就随之而生。
    富荣街
    人之所以为人,恐怕还在于起码的尊严,起码的自尊心,就是在
穷汉子市人象牲畜一样被呼来唤去,任人宰割的时候,也没忘记自己
毕竟是人不是牲畜。即便是食不果腹,听到被人戏谑地叫着,他们还
是本能地维护着残存的一点自尊:“我们不叫穷汉子市,叫富荣街。”
    当时这里确有一条“富荣街”,本是在距穷汉子市约半里处的一
户姓郭的地主庄园所在的一条街的名称。这个地主雇了5户穷人种地
,看家。因紧挨穷汉子市,富荣街就欲加显示其富有和堂皇。
    但这条富荣街并没有给予穷汉子们什么荣耀和富裕,而是给他们
带来了剥削和苦难。1940年秋,一股土匪对穷汉子市进行大肆抢掠,
一无所获。听说附近还有条有油水的富荣街,就掉头奔去。结果住在
那里的5户穷人被打得半死不活,也逃到了穷汉子市这边来住。
    穷汉子市硬叫成富荣街,但穷汉子们依然穷,也没富、也没荣,
不久,这个“富荣街”的名字也就无人再叫了。
    新华村
    1941年8月,八路军打了过来。穷汉子市解放了,穷汉子们有了
撑腰的,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真正的主人。他们不再去卖苦力,这
个“人市”也就不存在了。穷汉子市人为纪念新中国给他们带来的新
生,起了个响的名字——新华村。至此,利津县的版图上,添了
一个有新意的名字。
    穷汉子市解放后,曹希林成新华村的领头人。新华村人凭着至诚
的信仰,凭着对土地的深沉爱恋,用劳作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土改单
干时,他们买骡子、买马、买车,种植起防风林,固沙保田,用尽心
力在这方土地上播种自己的憧憬。日子也确实松宽了一阵子。但后来
,大跃进,自然灾害,割尾巴,折腾一次接一次,结果连温饱这样一
个小小的愿望都难得争到。
    青年街
    村民们就这么清苦,这般艰辛地打发着日子,终于时来运转,农
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这穷乡僻壤。改革,使本来就“不安
分”的青年们更加朝气勃勃。
    在这里延续的不仅是生命。这些在这方土地上长大的老穷汉子的
后代们,依然有着对土地的热爱,他们爱土地,且会用土地。他们迷
恋土地,却不赞同祖父辈们只靠一双手,一把镢的方式。有了墨水,
他们开始采取让老人们听来摇头的科学玩土方法。
    青年们打破父辈们的成规,开始闯新路、迈新步。施肥,光用草
肥畜粪不行,还要用化肥;种棉花,下种就是了,还要用那么贵的薄
膜。更玄乎的是,一位年仅26岁的名叫薄其文的小伙子,3口人,一
个半劳力,竟然种了10多亩棉花。
    “不服不行,人家种的地,长出来的庄稼就是喜人。”父辈们
折服了。
    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副业敞开搞。青年们决意要用全新的观念谱写
小村的新篇章。
    通常看,张其友这位28岁的小伙子“命运”可真够不济的。10年
前参加高考,连续两年都以几分之差落榜。可他没有因此耷拉下脑袋
。可以说,这是位有毅力的人,他干什么都决心干好。种地细心在行
,种蘑菇更是大胆敢干。1989年,不光地里收了2000多斤小麦、2000
多斤棉花,还用5000多斤棉籽皮种上了蘑菇。
    还有李胜山、张希泉、陈崇稳……
    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着的新华村一代新人,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
受到了生活的温馨。
    一代一代繁衍,一代一代进步,小小新华一条街已盛不下青年人
的响往。近五、六年结婚的一些年轻人,按村里规划,建屋时,都建
在村东。这条街上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赚钱本领,都让
村民们,尤其是他们的祖辈父辈们羡慕得不得了。他们时不时地叨叨
,“你看,那青年街多火腾。”于是乎,“青年街”又不经意,不自
觉地被叫了出来。小村,又多了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名字。一位60多岁
的老人还告诉我们,今年又有几对刚结婚的青年搬到了青年街去住。
看那老人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新华集
    近几年,新华村飞快地向前发展。这里,过去的偏僻之地,如今
成了农村土产商品的一个集散地。
    顺应形势的发展,当地群众要求设立新华集。1989年阴历10月22
立集,定阳历的2、7为集日。
    我无缘目睹昔日的穷汉子市,却有眼福饱览新华集。我们去采访
那天,正赶上新华集日。那卖菜的、卖油的、卖副食的、卖布的……
着实使新华村平添了许多热闹。
    新华集上,60开外的老大爷好象格外多,也难怪,他们怎会不乐
于来这集上转一转呢,怎能忘记这饱含辛酸的地方呢!尤其是当他们
在这市场上随意挑选着可心的东西时,他们更不会忘记,五、六十年
前,自己曾被当作商品,牲畜不如地在这里被买卖过呀。
    新华,是党给了她新生;是改革给她注入了活力……
    这不由得又使我想起了那五个不同时期的名字。噢,那一串有趣
的名称,不正是一部历经沧桑的农村发展史?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