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8.18
【期号】= 257
【标题】= 特大涝灾之后的启示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徐树林 宁德华  左振明
【专栏】=
【正文】=
 

特大涝灾之后的启示

徐树林 宁德华  左振明  (1990.08.18)

   特大涝灾之后的启示
    本报通讯员 徐树林 宁德华 左振明
    今年7月,利津县遭受了特大涝灾。从7月6日到23日17天时间,
全县平均降雨500多毫米。南宋乡降雨633毫米。全县的农作物几乎全
部被淹。经干部群众奋力抗灾,仍有20万亩庄稼绝产,经济损失达1
.5亿元。造成损失的原因,首先是自然灾害,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
,无可置否。但是,人为的给这次排涝造成的种种被动,也不容回避
。人们从这次涝灾中,得到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有旱就有涝,这本是十分简单的常识。忽视了哪一点
,都会吃苦头。
    九十年代第一春,大自然频频发出警告,厄尔多尼现象、太阳黑
子活动等,都预示着气候变化无常。但自1964年之后,26年来一直干
旱。招呼“抗洪防涝”,就象放羊的孩子喊“狼来了”一样,人们压
根就不相信。7月6日,就在第一场100毫米的大雨到来的前半小时,
人们还在使劲地抽水浇地,抽水机一直响到大雨倾盆之时。全县抗旱
的抽水机械,几乎全是在大雨后拖回家的,有的还被大雨冲到了沟里

    直到天上的大雨接连不断地往下倾泻,庄稼被淹死,人们才猛醒
过来:无论是旱、还是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必须把抗旱和
排涝放到同等地位。抗旱要想到排涝,排涝不能忘记抗旱。不然,就
会吃亏。
    启示之二:要形成统一的排灌配套工程。排就是排,灌就是灌,
必须各行其道。
    十多年来,利津县在水利建设上把精力全集中到了抗旱上,搞得
几乎全部是灌渠。要说灌,这个县的工程设施是没说的。王庄、宫家
两大灌区工程辐射全县,引黄能力110秒/立方米。田间灌溉工程也
很配套,今年上半年引水、提水7400万立方米用于灌溉,全县水浇面
积45万亩,占80%。因此,连年干旱,连年大丰收。但是,到排涝的
时候,可就傻了眼。本来,这个县的排涝工程是很好的。全县有7条
大排河,其中有5条没有“客水”,直通大海。可是,到7月16日降雨
200毫米之后,全县境内沟满壕平,大片农田积水,就是排不出去。
其原因就是:这些年来忽视排涝,以排代灌,以沟代库,节节蓄水,
处处打坝;还有的沟被填平种上了庄稼,使整个排水系统成了一条条
、一节节“死沟”。只有灌渠是畅通的,田间的积水就不得不往灌渠
里排。
    现在,人们才明白,灌沟、排沟,根本不是一回事,灌沟排水不
好使,排沟浇地照样不好用。搞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灌排配套,各行
其道。不然,就要受到惩罚。
    启示之三: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势必被动挨打。要战胜自然灾
害,必须发挥集体的优势。
    灾情发生后,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有10万人奋起抗灾。水桶、
脸盆,一齐从庄稼地里往外泼水。然而无济于事,无非就是张家的水
流到李家的地里。有的干脆拿坝子围田,自己田里的水排不出去,也
不让别处的水从自己田里过。因此,为排水而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
    同是涝灾,北岭乡却只有19%的庄稼受害。他们是得益于“统”
得好。乡里组织了40人的排涝专业队,专门清除全乡大的排沟、排河
的障碍。各村成立了10到20人的“专业队”,负责挖本村每块地头到
排沟的排水支沟。各户自己从田间挖“淋水沟”,以防“泥涝”。目
前,这个乡81%的庄稼生长很好。而那些“统”得不好的乡,要有80
%的面积绝产。
    现在人们明白了,完善家庭承包制,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挥
集体的优越性,是何等的重要!
    以上启示,是干部群众在抗灾排涝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令人
欣慰的是,县里已充分注意到以上问题。
    有人风趣地说:“这次涝灾就象‘塞翁失马’,尽管涝死了庄稼
,却‘涝’活了人们的思想。”
    但愿吃了大涝之堑,长出永远不涝之智。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