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8.04
【期号】= 253
【标题】= 为了油城的安定——记东营区人民法院基地法庭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苏凤真 魏振林 裴秀峰 张春玉
【专栏】=
【正文】=
 

为了油城的安定——记东营区人民法院基地法庭

苏凤真 魏振林 裴秀峰 张春玉  (1990.08.04)

  为了油城的安定
  ——记东营区人民法院基地法庭
    一座普通的平房院落隔开街面的嘈杂,几名穿灰制服的人,蹬着
自行车常从这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不少群众面带愁容而来,又心
平气和而去。人们说这里是个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场所。
    这里,就是去年以来在法院系统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全市和
全油田优秀法庭的东营区法院基地人民法庭。
            (一)
    基地人民法庭是1988年3月组建的。在机构新、成员新、业务新
和辖区人口多、发案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他们地提出了“刻苦学
法,严肃执法,创第一流工作,办高标准案件”的奋斗目标。他们以
“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天职,夜以继日,努力工作。开庭当年8个月
审理民事案件130件,结清129件。第二年一年办案191件,当年结清1
89件。其中,庭长魏建设带领两名书记员一年办案100起。全庭人员
组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办案整体,为及时化解民事纠纷确保油城稳定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只有3名审判人员和5名书记员的小小基层法庭,竟能平均不
到两天就审结一起案件,这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啊!
              (二)
    自建庭到现在仅二十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便接待来访近千人次。
同时,他们还份外做了大量的民事调解工作。
    这种超负荷的运转,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的呢?
    法庭的工作人员住在基地周围四面八方,房子问题时常使他们发
愁……
    交通工具,仅有一辆用了近十年的三轮摩托车,零件老化,时常
趴“窝”……
    大量办案的外调、取证工作,主要靠他们蹬自行车、挤公共汽车
或求人搭车进行……在去年全年办案近200起的情况下,他们只向上
级申请要过5次车。
    审判员周景玲家住总机厂,丈夫在车队开车,为了工作两人都顾
不上料理家务和照顾幼小的孩子,不得不让孩子时常吃住在邻居家里
。一天夜里,她丈夫出车在外,孩子发烧闹腾一宿,第二天上午,本
需送孩子去医院,但她一想到上午要开庭审案,便匆忙从冰箱里挖出
几块碎冰块,用毛巾一裹放孩子额头降温,就匆匆赶往法庭去了。谁
知由于案情复杂,一审一上午,等到结案赶回家中,孩子已昏睡在地
板上。
    其实,超负荷奔波的何止一个周景玲呢!
    书记员们不光以记记写写为己任,在帮群众排忧解难中也乐于吃
苦在前。孙欣菊、蒋萍在一次骑自行车为办案奔忙中,头顶烈日,冒
着高温酷暑,一连几个来回往返总机厂、汽修厂和运输处之间,中暑
在办案路上。李兰海同志冒着大雨骑自行车寻当事人送传票,全身湿
透,患了重感冒,仍带病坚持工作,直到案子审结,才躺上病床。邢
锐阐跟庭长搞诉讼保全,驱车从城里连夜追到乡下,饭顾不上吃,觉
顾不上睡,一直干到凌晨两点……
                (三)
    法庭的同志为油城的安定而奔波,但并非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对
他们给以理解和支持。
    今年上半年,副庭长李子玉受理一桩离婚案,经多次调解无效,
同意双方离婚。在进行财产处理时,李副庭长第一次登门,女方躲避
起来,不肯配合执行。第二次登门仍未顺利解决。直到第三次同单位
负责人等一同前往,才将双方财产按协议规定分开。
    法庭人员骑自行车或徒步到单位办案,本来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可
贵精神。可有的单位却因他们轻装简从,对这“几个骑破自行车的人
”不予重视。换乘小车则马上接待升温,热情加倍。
    还有的案子一接手,就有人找上门,不是要请客,就是去送礼,
一次送不成,转弯抹角再送,非弄到撕破面皮不可,总认为法庭会凭
  “礼”办案,不送礼就得不到公正结果。其实,这是法庭工作人员
感到的对他们最大的不理解。
    近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庭同志已拒请150多人次,拒收礼1
00多人次。许多人送礼碰壁后总是唠唠叨叨埋怨法庭人员“不理解”
他们的“心意”。可法庭的同志感慨地说:“难道只有让我们受礼枉
法犯了错误,才算理解他们吗?他们又怎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呢?!”
    的确,社会需要理解,法庭工作需要理解,为帮群众排忧解难日
夜操劳的工作人员更要理解。
    他们正以宽广的胸襟,热诚的服务,为油城的稳定,为社会的安
宁,默默地作着奉献。
    这,就是他们,油城一隅那些比芝麻粒儿还小的“法官”们。(
苏凤真 魏振林 裴秀峰 张春玉)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