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8.15
【期号】= 256
【标题】= “科教兴广”结硕果——广饶县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徐信楼
【专栏】=
【正文】=
 

“科教兴广”结硕果——广饶县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徐信楼  (1990.08.15)

   “科教兴广”结硕果
    ——广饶县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徐信楼
    你如果踏上广饶的土地,只要到村庄、城镇里看一看,再到庄稼
地里、工厂里转一转,随便向一位广饶人问上一句:“这里的房子数
谁家好?”他会不加思索地答:“学校!”如果再问上一句:“你最
愿意学什么?”他也会随口答出:“技术!”
    从这样的小镜头,您也许会体会到广饶县坚持“科教兴广”的威
力。
    广饶县共有各类学校416处,1984年普及教育就全部达到了“四
率”(入学率、普及率、毕业率、巩固率)要求,并通过了省级验收
。但全县9172间农村中小学校舍中,有危房1235间,占13.4%;非
木质课桌凳27836单人套,占总数的44.4%;并有90%以上的学校无
大门、院墙。教育要先行,校舍改造是突破口。1984年底,县委、县
府迅速组织了679人的校改工作队,分赴到全县各个乡、村,实行包
乡、包村、包校。为了解决建校资金问题,县委、县府做出六条规定。
大王镇周庄村专业户李俊福挑头捐款5000元,盖起了全县第一座村办
小学教学楼。
    石村乡韩疃村40个专业户自愿捐款2万元建校。颜徐乡杜疃村有
一对老年夫妇,膝下无子无女,却把攒下的100元钱,用红纸包上送
到村支书手里,再三嘱咐快把学校建起来。
    人心齐,泰山移。仅仅用了1年零11个月的时间,广饶县农村中
小学校舍改造全部达到省级规定的“六配套”标准。在投资2000多万
元的基础上,县里又投资1297万元,对7处公办中小学进行了校舍改
造,并于今年7月通过了省级验收。到1978年,广饶县粮食单产仅有
260公斤,棉花单产皮棉仅有10多公斤,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亿2千万
元,原因何在?缺乏科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府提
出了“科技兴广”的发展战略,并分步实施。第一步,帮助干部群众
摘掉“科盲”帽子。全县每年都要举办不同类型的科普学习班五六百
次,培训上万人次。第二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体系。到目前为止,全
县已有12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长,有105个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
由县推广中心、乡(镇)技术综合站、村示范户组成了推广体系。目
前全县科技服务性组织已发展到80多个。
    科技、教育的发展,在广饶县结出了丰满的果实。几年来,该县
先后5年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和“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
并有两个少先队受到全国少工委的表彰。1984至1989的5年中凡有4000
多人考入大中专学校。1984年至1989年,广饶县有60多个科研项目分
别获得省、市、县科技成果奖。由于科技成果的推广,1989年全县粮
食单产超过千斤,总产达到2.37亿公斤;棉花单产超过50公斤,总产
达到1300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亿多元,是1978年的5倍多。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