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09.12
【期号】= 264
【标题】= 甘苦寸心知——记市外贸公司肉食料出口创汇的事迹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王圣锋
【专栏】=
【正文】=
 

甘苦寸心知——记市外贸公司肉食料出口创汇的事迹

王圣锋  (1990.09.12)

  甘苦寸心知
  ——记市外贸公司肉食料出口创汇的事迹
    仅有3人的市外贸公司食品支公司肉食科,一举改变了我市出口
活牛只亏不盈的状况,去年实现利润7.87万元,创汇24.84万美元
;今年1——8月份又出口活牛532头,实现利润14.5万元,创汇26.
6万美元;被省公司授予“出口活牛质量良好”的锦旗,市外贸公司
开展了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我市自1984年经营出口活牛以来,亏损象幽灵一样,一直困扰着
食品支公司。1988年底,新调整的肉食科职工喊出这样的口号:亏本
的买卖不能再做了!他们决心背水一战。
    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他们坐下来认真盘算:假如每卡牛20头,优
牛率为100%,能实现纯利11000元;如优牛率为60%,那么每卡牛就
亏3776元。
    对!把抓活牛质量作为突破口。为此,他们先后几下德州、临沂
,学习搞好活牛出口的经验。在临沂,副科长于普振同那里的业务科
长、业务员反复交谈,并跑到距临沂100公里的兖州转运站,亲眼看
那里待出口的牛。为明确优质牛的标准,光看还不行,还要亲手去摸
,体会一下手感。不巧,于普振让牛一脚踢在胳膊上,当时就起了一
块大紫印。他毫不在意,连续在那里站了七、八个小时,中午饭都没
吃,终于较好地掌握了优质牛的标准。去年收购的第一卡牛,优牛率
达84%,实现利润5400元,初战告捷。
    他们还伸长腿、走远路,到外地开发组织货源。今年,他们3个
人,一台车,既是收购员,又是押运员;既是宣传员,又是驾驶员。
为了节省费用,他们每次都要收两卡牛,达到39头,用东风车装运,
需往返3次跑惠民,行程760公里。他们经常连续作战,困了在车上打
个盹,有时干脆睡在车里。饿了啃凉馒头,他们早出晚归,从早七点
一直干到晚上十二点,熬通宵也是常事。
    保证出口活牛质量,必须严把收购关。他们在收购中,做到“认
牛不认人”,坚持收购标准。去年3月,在申桥乡收牛时,于普振的
老同学牵来两头牛,请求帮忙收下,但牛的质量不合格。于普振毅然
拒绝了同学的要求。此事对卖牛者影响很大,从而赢得了信誉,也赢
得了更多的货源。
    经营活牛不同于其他商品,在车站饲养的牛不但不能掉膘,还要
育肥,并注意抓每卡牛的整体质量,尽量做到毛色,膘情,大小一致
,以保证出口活牛质量良好。为此,他们常常食宿在车站。每次装运
,他们恐怕拴不好,跑了牛造成损失,都亲手去干。被牛踢着,被牛
尾巴扫着,弄得浑身上下是牛粪,这是经常事。
    有人曾不解地问他们,风餐露宿、辛苦奔波为了什么?“为了我
市外贸事业的发展。”他们这样回答。
    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自然流露
。长期的羁旅漂泊,固然有其苦楚,但他们觉得这样过得充实! (
王圣锋)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