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10.31
【期号】= 278
【标题】= 张方尧与他的三千弟子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国新  洪文
【专栏】=
【正文】=
 

张方尧与他的三千弟子

国新  洪文  (1990.10.31)

   张方尧与他的三千弟子
    如果说被称作圣人的孔夫子才有3000门弟子72贤人的话,那么,
一个仅有14年教龄的民办教师能有多少学生?你很可能说有几百名足
矣。这你可就答错了。他——垦利县下镇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副校长
张方尧就有“弟子”三千余众。
    这不是笔者故弄玄虚,张方尧的确有出自本门的“弟子”三千之
多。1975年5月,年仅22岁的小学教师张方尧,乡党委叫他改做起扫
盲工作。他了解下镇乡农民的文化基础,1万来人的小乡就有三千多
文盲,要叫这些洼里人脱盲岂是易事?年轻好强的张方尧并没被眼前
的困难吓倒。他当即向乡党委表示:苦干五年,摘掉下镇文盲的帽子
。打那,他没白没黑地跑村里,常常是早晨迎着满天星斗走,夜晚带
着星斗满天回。稍一有空,他就深入到田间地头、水利工地及农民家
中,办班、讲课、指导。就这样,他先后办起了22个扫盲班和280个
包教组,仅用了4年时间就取得了地区扫盲验收合格证,使下镇乡摘
掉了戴了几十年的文盲乡帽子。
    1983年,下镇洼也实行了大包干。一家一户地搞经营,张方尧这
个农民教育专职干部做什么?他仍有新的工作目标。他结合本乡实际
,把教育重点转到了农民技术教育上来。当时乡里没房子,他就利用
星期天在全日制学校借教室上课;办学经费不足,他除了东凑西借就
是自掏腰包;缺少实用技术教材,他就亲自动手编写。1984年春,为
了办好棉花种植学习班,他先后三进县城请教师,还借钱买了300册
《棉花技术问答》,免费发给种棉重点户和科技户。那一年,张方尧
终于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成果:下镇乡改碱种棉获得成功,人均
收入首次超过300元。下镇乡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也摘掉了。
    1986年,下镇乡的经济出现了徘徊局面。张方尧感到,解决这一
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抓科技。于是,他又建议乡党委办农民文化技术
学校。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奔波了大半年,终于挤来了8间房
子,抠来了50套标准课桌凳,购买了2000多册教材和图书,挖来了一
名专职教师和三名兼职教师,建起了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年来,
他已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1200人。他过去那些脱
盲弟子,也纷纷找他请教。为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他除了进行田头
授课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刻《科技小报》、《农技简报》68期,印
刷7000余份。这些油印小报印刷质量虽不高,可社会效益却不低,全
乡有不少农民从中发了养羊财、棉花财和粮食财。据说,在张方尧那
些“弟子”中,已有100多人成了三连冠的万元户,180人成了养殖专
业户,380户靠科技脱贫致了富,还有47人获得了农民技术职称。去
年,一向被人们称作穷下镇的下镇乡,人均收入又首次超过500元。
    “桃李遍天下,甘苦有谁知”。张方尧的弟子大都脱贫致富了,
可张方尧顾不上自家的事,仍是个贫困户。为这,他的老母说他、妻
子怨他,问他图个啥?他闻此总是笑笑说:“图的就是大伙都走上富
裕路,让下镇洼也戴上致富的桂冠。”
    如果圣人有灵,一定能保佑他实现这一夙愿。 (国新 洪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