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0.12.19
【期号】= 292
【标题】= 科技兴了双高村(上篇)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曹文东  尚保三
【专栏】=
【正文】=
 

科技兴了双高村(上篇)

曹文东  尚保三  (1990.12.19)

  科技兴了双高村(上篇)
  本报记者  曹文东  尚保三
  科技踏出康庄道
    双高村,利津县店子乡的一个普通小村,原先名不见经传,近几
年却靠科技致了富,出了名,荣获全省农业先进单位称号。最近,我
们慕名来到这个“科技村”采访。
    该村74户,300多口人,500余亩耕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是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困村。1981年,村里
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土地盐碱,粮棉生产虽然有
了明显提高,但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何治穷致富?不少人为此愁
眉不展。村党支部书记高德宝是一位有知识、有头脑的明白人,他寻
思着,在没有工副业的条件下双高村要想翻身,只有下决心在土地上
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的耕作、管理方式,科学种田,向科技要收入,
靠科技来致富。
    说干就干,1982年,村里动员种植棉花,当时,一些村民担心弄
来弄去“穷折腾”。经过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全村采用营养钵育苗技
术种上了128亩棉花,小麦、玉米也更换了良种。秋后一算帐,人们
吃了一惊: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37元提高到了215元,人均占有粮食
由1981年的135公斤提高到200公斤,干部群众由此受到一次科学种田
创高产的生动启示。1983年,当棉花增产的又一项新技术——棉花地
膜覆盖技术推广时,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地膜,落实面积。这一年
,全村扩种棉花300亩,全部采用地膜覆盖,平均单产皮棉90公斤,
人均收入提高到439元,人均占有粮食上升到250公斤。尝到了科学种
田的甜头,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靠科技治穷致富的信心。1984年,全
村种棉花450亩(其中150亩麦套棉),人均1.5亩。这一年,粮棉生
产又上新台阶,人均收入达到500元,人均口粮达到300公斤,一跃成
为全县闻名的首富村。
    1985年,村党支部又为群众找到一条致富门路——种葡萄。村里
组织村民下胶东参观葡萄村,走访葡萄大王,并从莱西县运回了万株
巨蜂葡萄苗。1986年,全村高标准建园60亩,当年成活率85%以上,
平均亩收入1000多元。有的农户加上繁育苗木的收入,光葡萄种植一
项就收入5000元。
    现在的双高村,科学种田已成为“村风”,良种良法配套、间作
套种等农业增产增收措施已被普遍应用。全村七年来迈了七大步,19
87年至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连年超过1100元,人均占有粮食连年稳
定在500公斤以上,分别是1981年的30倍和3.6倍。随着经济收入的
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村有60多家
农户建起了较高标准的新房,家家户户添置了写字台、大立柜、组合
橱等新家具,全村已购置彩电50余台、录音机30余台、轻骑摩托车19
辆、拖拉机9辆,人们的日子象爬高楼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四邻
八村的乡亲们羡慕地说:“双高村真是靠科技踏上了康庄路啊!”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