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01.19
【期号】= 301
【标题】= 漫话腊八粥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卢振中
【专栏】= 黄河口风情录
【正文】=
 

漫话腊八粥

卢振中  (1991.01.19)

   漫话腊八粥
    ○卢振中
    说起腊月,除了那“腊七腊八冻煞俩三”的农谚,腊八粥更是令
人难以忘怀的。“腊”字,周曰“蜡”,汉朝始才改曰“腊”。本义
是一种祭祀仪式。“腊八粥”最初是僧侣为祭祀所创,称为“佛粥”
。宋人吴自牧《梦梁禄》云:“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具
没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名佛粥”。
    后来,这习俗传入宫廷,当然比起僧侣的腊八粥更其讲究。
    清初潘永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腊八粥”条曰:“腊月八日
为王候腊,家家煮果粥”。满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腊八
粥”条,则对腊八粥的用料制做,做了详尽记述:“腊八粥者,用黄
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
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
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
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一粥之微,竟变得如此繁杂,其生活之奢靡可见一斑。
    我故乡的腊八粥,主要成份便是黍米、红枣,杂以红豆、绿豆、
小米、大米、小麦、花生等熬制而成,然味道亦格外独特可口。
    过去,在我们黄河三角洲民间,除有吃腊八粥传流外,还有施舍
腊八粥的习俗,一般因某事许愿而舍,比如有些人丁不旺的人家,早
早许下愿,如得贵子舍粥三年,称为“舍糕”。腊月七日,这如愿以
偿的人家,便拣米涤器,五更熬制。腊八一大早,满满一缸腊八粥端
放在大街上,伴着空中纷扬的雪花,屋檐垂挂的冰凌,哺哺冒着热气
。头天便探听得“舍糕”消息的村童,一大早急匆匆爬出热被窝,鞋
子顾不上提,端上只大碗跑出家门,跳着叫着奔向粥缸,毫无半分乞
讨羞赧之意。“舍糕”人更是喜气洋洋,铁勺叮当,给每个孩子满满
盛上一碗腊八粥。此刻,腊八粥更是洋溢着喜庆吉祥祈祷的丰富多彩。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