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02.02
【期号】= 305
【标题】= 昔日盐碱滩 今日米粮川  “七五”期间我市水稻生产发展迅速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专栏】= 崛起的新地
【正文】=
 

昔日盐碱滩 今日米粮川  “七五”期间我市水稻生产发展迅速

田国新  (1991.02.02)

   昔日盐碱滩 今日米粮川
    “七五”期间我市水稻生产发展迅速
    ●5年开发新稻田21.12万亩,创全省水稻开发速度第一
    ●平均亩产稻谷444公斤,成为我市唯一成方连片的高产稳产田
    ●年产稻谷已达153279吨,占全市粮食产量的24.5%
    本报讯(记者田国新)“七五”期间,我市水稻生产发展迅速:
五年间累计开发稻田211200亩,创全省稻田开发速度第一。
    素有“山东北大荒”之称的我市,到1990年新老稻田面积已达40
万亩,实插秧面积达34.5万亩,令长江以北地区的新老稻田种植区
所瞩目。然而,谁能想到,在建市前我市虽有着近20年的水稻开发历
史,但由于政策、科技、物资等因素的制约,水稻开发十分缓慢,一
直未能突破10万亩。1986年,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七五”计划时,
认真分析了农业发展优势,确定以“旱改水”作为农业开发的突破口
,并提出了“以水定稻、稳步发展”的水稻开发新思路。之后,我市
被列为全国八大农业开发区之一,成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主战场
,国家计委还安排了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我市市、县区、乡镇三
级党委和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全市大打了一场水稻开发的人民
战争,使我市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多快好省地实施水稻开
发计划,各县区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开发措施。在水稻开
发中,我市还十分重视科技投入,实施了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丰产技
术和水稻优质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经国家和省级验收,我市6个项目
地7.5万亩水稻,创造出平均亩产达到462公斤的新纪录,比计划提
高了15.5%。
    “昔日盐碱滩,今日米粮川”。这是国家和省有关领导对我市
水稻开发成就的客观评价,也是“七五”期间我市农业开发成就的主
要标志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全市水稻实插秧面积已达34.
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444公斤;年产稻谷153279吨,占全市粮食总产
量的24.5%。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我市水稻生产的产值已成为农村
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八五”期间我市必将成为长江以北地区的水
稻重点产区之一。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