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07.01
【期号】= 348
【标题】= 闲不住的“棉花迷”——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石继常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王海林 王德亮
【专栏】=
【正文】=
 

闲不住的“棉花迷”——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石继常

王海林 王德亮  (1991.07.01)

   闲不住的“棉花迷”
    ——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石继常
    有人说,退二线吃闲饭。可原利津县供销社副主任石继常自1984
年退居二线以后,又泡在棉田里过起了“一线”生活,全县几十万亩
的棉田成了他活动的新天地。农民们称他是“棉花迷”。
    在利津,“要发家、种棉花”的道理多年前就被农民认识了,可
棉农的植棉技术却跟不上。怎样才能提高棉花的单产量呢?1984年,
年过半百、已退居二线的石继常,主动担起了这份任务。他戴上老花
镜开始攻读种棉技术资料,和县里农技站的同志一起,结合外地经验
,搞了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攻关项目。这一年,他不分昼夜,实地观察
、记录,从种植到管理至收获,风刮、雨淋、日晒,从不间断,最后
终于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然后,老石又把这经验编成顺口溜,在乡村
间流传。但是,没有良种又成了困扰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为这,石
继常多次跑济南、邯郸、泰安等地,实地考察论证,引进了“鲁棉6
号”、“鲁棉9号”等品种。有一年,老石引进良种“中棉12”新品
种,但由于大家缺乏认识,在全县推广成了一大难题。为此,老石找
来罐头盒,放上80粒棉种,搞发芽试验。他仔细地掌握温湿度,寸步
不离,结果发芽率在95%以上。石继常高兴地带着他的罐头盒,骑上
自行车跑遍了明集、北岭、傅窝三个植棉大乡,向棉农宣讲“中棉12
”的好处,使这一品种得以推广。当年,这几个乡的棉花单产量有了
较大幅度的提高。
    对石继常来说,棉花就是他的一切。去年,利津县遇到罕见的涝
灾。石继常望着凝聚农民心血的大片大片棉田被水淹没,痛苦地蹲在
地上流泪。他在心里发狠:一定要战胜老天爷,决不服软。于是,他
骑上车,整日奔波,查看灾情,组织排水。有一天,他在前刘乡听了
一个村支书的汇报后,起身便走。支部书记劝他:“村前你去不得,
到处是水。”石继常坚定地回答:“我是来排水的,越是有水越要去
。”谁知他竟遇到两米深的排水沟,他扛着自行车,一下去便摸不着
深浅。幸好,附近棉田跑来两位棉农用锄把将他拖上来。他稳定一下
情绪,便召集村里人出来排水。村民们看到老石浑身湿淋淋的样子,
感动地说:“老石这样的共产党员,俺们服!”
    石继常常说:“只有二线干部,没有二线党员。”是的,一个真
正的共产党员,他胸中装着的是人民。棉农牟关富,去年无钱买棉种
,石继常听说后,把刚发的工资全部给他垫上。后来又发现他没钱买
农药,幼嫩的棉苗眼看着遭虫灾,老石就回家拿了640元钱买了两箱
农药,送到牟家。植棉大户张培安,承包军马场110亩棉田,3000元
承包费无力交付,石继常帮助他贷款2000元,又回家与老伴商量,凑
出了1000元送给了张培安。
    八年来,石继常跑遍了全县16个乡镇,500多个村的棉田。他在
地头上为农民讲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棉修棉,他与棉农们同忧同
喜,同劳动同流汗。就这样,石继常在植棉这块天地里散发着自己的
光和热,燃烧自己来证明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王海林
 王德亮)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