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09.04
【期号】= 367
【标题】= 冠军之路——前刘乡荒碱地开发纪实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袁井泉
【专栏】=
【正文】=
 

冠军之路——前刘乡荒碱地开发纪实

袁井泉  (1991.09.04)

   冠军之路
    ——前刘乡荒碱地开发纪实
    袁井泉
    7月中旬,笔者来到利津县前刘乡采访,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规
划整齐的村庄,一排排崭新的红瓦房,茂盛的树木,还有那笔直平坦
的田间公路和绿油油的庄稼,田野里飘洒着农民的欢声笑语,好一派
新农村的富庶景象!
    过去的前刘乡和贫穷联系在一起。这里是早年的退海之地。全乡
28000亩耕地中,盐碱地就有25000亩。这个乡80%的农户到外地讨过
饭,1982年农民还吃着国家的返销粮。
    1987年春,前刘乡的决策者们开始带领全乡群众大搞农业开发。
他们制订了“先易后难、区域治理、确保质量、注重效益”的开发方
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多层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一是实行了劳动积累工制度,规定每个劳力每年必须完成50个义务
工。对无能力投劳者,实行以资代劳,逐步形成了义务工商品化。4
年多来,全乡用于农业开发的义务工达50万个,相当于向农业开发投
资250多万元。二是对开发的土地做到有偿使用,承包费全部用于土
地开发,走上了滚动式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鼓励农户投资开发。全
乡先后涌现出50亩以上的开发大户40多个,开发面积达2200多亩。
    在荒碱地开发过程中,该乡把完善土地承包政策作为促进开发的
重要手段。他们坚持谁开发、谁承包、谁受益的原则,对单户或联户
开发承包的土地两到三年内不收承包费,五年不交农业税。在此基础
上,他们认准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理,下大力气,动真功夫
搞水利。全乡新建桥、涵、闸24座,拓宽沟渠17条,集体、个人投资
占开发总投资的60%以上。他们在开发方内建设的4座提水能力为每
秒五立方米的扬水站和7座蓄水池,能在7天之内将2万多亩土地普浇
一遍水,连续降雨100毫米以上形不成涝灾。该乡还把强化服务功能
作为开发成败的关键来抓。先后建立起了科技、农机、生产资料供应
等五个服务体系,确保了荒碱地开发的高质量、高效益。
    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前刘乡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服务、以服
务促开发的新路子。全乡新开发荒碱地12000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
产的条件。今年3月,前刘乡被市委、市府授予全市农业开发冠军的
称号。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