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09.04
【期号】= 367
【标题】= 抓住千载难逢机遇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开发力度,在我市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生态型、立体型、规模型农业生产体系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田国新 段东升
【专栏】=
【正文】=
 

抓住千载难逢机遇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开发力度,在我市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生态型、立体型、规模型农业生产体系

田国新 段东升  (1991.09.04)

   抓住千载难逢机遇  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开发力度,在我市逐步建立起节水型、
生态型、立体型、规模型农业生产体系
    本报讯 (记者田国新 段东升)8月31日至9月1日,市委、市
政府召开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七五”后三
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研究部署了“八五”和今冬明春的农业
综合开发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殿魁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从1988年
国家立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受到了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三年来,全市共开发荒碱
地59.96万亩,其中开荒种稻29.5万亩,开荒植棉17.4万亩,改造
中低产田35.4万亩,科技开发30万亩。全市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农
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提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
.87万吨,棉花1.7万吨,肉类2.64万吨,蛋类175吨,为“八五”
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上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五”打基础,“八五”大发展。这是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
发的基本思路。李市长明确指出,“八五”期间我市农业开发总的指
导思想是:以水利建设为龙头,以国土开发为基础,以宜农荒地开发
和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社会有效供给为目的,努力增
加投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逐步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功能完善
、稳产高产、良性循环的农牧渔业基地。根据这个总的要求,全市必
须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开发农业的机遇,把农业开发作为起步点,把种
植业生产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畜牧、水产和林业的发展,合理确定
生产力布局,逐步建立起节水型、生态型、立体型和规模型农业生产
体系。
      “八五”期间全市争取开垦宜农荒碱地190万亩,其中棉田150
万亩,粮田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到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
量达到80万吨,棉花总产量达到7万吨。今冬明春新开发荒碱地34万
亩,其中开荒种稻6.5万亩,开荒植棉26.5万亩,建设人工草场1万
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科技开发35.5万亩。
    市领导李殿魁、张庆黎、李养珍、张万湖、刘存吉及市委农业领
导小组全体成员、各县区委书记、分管农业开发工作的县区长及县区
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省计委农业处处长孙义福应
邀参加了会议。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