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1.12.21
【期号】= 398
【标题】= 在贫瘠的土地上——记省扶贫先进个人张清峰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韩松林
【专栏】=
【正文】=
 

在贫瘠的土地上——记省扶贫先进个人张清峰

韩松林  (1991.12.21)

   在贫瘠的土地上
    ——记省扶贫先进个人张清峰
    本报通讯员 韩松林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
劣,农业生产入不敷出。
    1987年初春,年富力强的张清峰带着组织的重托踏上了这片贫瘠
的土地,出任垦利县农业银行董集营业所主任。农民受穷,农行营业
所的日子也不好过,帐面上悬着174万元的逾期农业贷款,储蓄存款
更是少得可怜。料峭春风中,张清峰放眼四周白花花的盐碱地,心里
一阵酸楚,涌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一个共产
党员、农行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到任的第二天,张清峰就揣上一个小本本,骑着自行车到各村去
“拜访”那些缺衣少食的贫困户。这天,他来到车宫村宫兰贵家时,
看到眼前的情景他呆住了:三间残墙断壁的土坯屋里空空荡荡,只有
破旧的炕席上摊着两条绽出棉絮的被子。宫兰贵和四个儿子懒懒散散
地蹲在门口晒太阳。贫穷把他们的神经都磨得麻木了。扶贫先扶志,
张清峰耐心地和宫兰贵爷5个啦党的富民政策,摆他们家发展生产的
优势,唤起了他们勤劳致富的信心。张清峰趁热打铁,向宫兰贵家投
放了1000元贷款,让他们买来化肥、种子、农具等,精心耕种好责任
田。农闲时节,张清峰又帮助联系门路让宫兰贵的孩子们外出干零工
,宫老汉呢,则办了个小菜摊。一家人合理分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仅两年的光景,宫兰贵家就盖起了一大溜砖瓦房,已有两个儿子娶上
了新媳妇。
    穷则思变,可是,“破罐子破摔”的主儿也不少见,南户村的张
树真就是一个。头一年,张清峰发放贷款1000元,张罗着给他家买来
生产资料。结果,张树真一家人懒散惯了,守着化肥施不到庄稼地里
,守着农药却眼看着庄稼被虫子糟踏。村里人叹息:“唉,这家人没
治了。”张清峰心里急得冒火却没有气馁。他认准了一个理儿:扶贫
必须有恒心,功到自然成。第二年,他加大扶贫措施,除追加贷款,
保证张树真家生产资料需求外,还从耕、种、收等各个生产环节到生
活安排,都具体指导,帮着打谱,促着张树真一家人较上劲干。一颗
诚心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希望。这年,张树真家收获1600公斤籽棉、
1870公斤粮食,折合现金5000多元。
    张清峰到董集工作后,认下了570多个象宫兰贵、张树真这样的
“穷亲戚”,灵活运用信贷手段和实实在在的指导、服务帮助他们甩
掉了压得人直不起腰的“穷帽子”。
    为了扶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张清蜂的足迹踏遍了董集
乡48000亩耕地的沟沟坎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个乡东部
十个村的群众守着成方连片的荒碱地连肚子都填不饱。张清峰通过实
地勘察发展了“新大陆”:这儿靠近六干渠,取水方便,引水改碱种
稻不是条脱贫的好路子吗?!他的想法和乡党委、乡政府不谋而合。
为了摸索路子,1988年,张清峰配合乡里在最穷的秦家村搞试点,发
放45.3万元的贷款帮助改碱种稻200亩。当年达到了亩产400公斤稻
谷的好收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地群众眼热了,开发土地的积极性
空前高涨。张清峰带领信贷人员,又集中投放了150万元贷款,使全
乡稻田面积逐年扩大到12000亩,稻谷产量大幅度提高。
    张清峰在扶持群众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大多数村庄是“空壳村”,没有集体积累,缺乏为群众统一服务的功
能。群众常为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难题犯愁。他开始注重扶持
集体发展工副业项目。1988年,张清峰向石家村投放20万元贷款,办
起了一处集体榨油坊。有了集体积累后,村里统一整平土地,架设高
压电线和兴修水利工程,使土地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今年,这
个村人均收入粮食1000公斤,在全乡首屈一指。
    历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张清峰——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树起
了一座丰碑。他二次被垦利县委、县政府记功表彰,五次被省、市评
为金融先进工作者、信贷扶贫先进个人,多次被市、县、乡评为优秀
共产党员。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