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1.29
【期号】= 409
【标题】= 利津年俗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孟凡俭
【专栏】= 黄河口风情录
【正文】=
 

利津年俗

孟凡俭  (1992.01.29)

   利津年俗
    孟凡俭
    春节习俗,各地不同,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利津
年俗,又有其独具的特点。明清之际利津内控大清河水路,外锁渤海
要津,“东津渡”、“铁门关”不仅闻名遐尔,且艘艖竞渡,车毂争
驶,引得无数商贾,文人墨客云集利津,也带来了各地的年俗。所以
现在利津的年俗多种多样,古老中透着清新,朴素中也不乏火爆。
    在利津进入腊月初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称为“过腊八”。腊
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节”,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
子,故而非常重要。这天在外奔波的游子必须想方设法赶回家门、媳
妇万不可住在娘家。过去,这天家家户户要更换灶王画像、擀杂面、
做糖瓜。据说,灶王爷吃了“糖瓜”才能“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
广降福祥”。
    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是过年的“正节”。
    腊月三十称:“除夕”。这天合家团聚,洒扫庭院,除去一年“
秽气”。在上午还要烧鱼炸肉、挂彩灯、贴春联。贴春联尤喜贴“福
”字,且不少人家为谐“福到了”的吉言还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
;来自寿光移民的后裔则保留了祖籍贴“过门钱”的习俗:用各色彩
纸剪成铜钱图案贴在门上槛。傍晚,张灯结彩,孩子们燃放鞭炮烟花
。在古时还有“叫明儿”和“撒岁”的风俗。降夕之夜,就要“守岁
”了。过去晚上包完饺子后,一家人围坐饮酒,现在则主要是观看春
节电视晚会直到午夜。正月初一,天刚拂晓,吃过过年“饺子”的人
们便走街串巷互致问候,开始“拜年”。“土著”利津人问候“你好
”、而寿光、鲁西移民则问:“发财”、“快活、快当”。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的尾声。利津的“金钱灯“和“牛
头虎”火爆而风趣,是我国少有的民间舞蹈。元宵期间,各地的玩灯
、送灯队伍络绎不绝,入夜时分,更是锣鼓连天、灯火不断,真可谓
“火树银花不夜天,灯火辉煌万民欢”。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