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1.08
【期号】= 403
【标题】= 闪光的脚印——记市呼防所所长周明传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崛起的新地奉献篇
【专栏】= 赵英秀
【正文】=
 

闪光的脚印——记市呼防所所长周明传

崛起的新地奉献篇  (1992.01.08)

   闪光的脚印
    ——记市呼防所所长周明传
    周明传的成功之路,是一条有志知识分子艰苦攀登的路。
    他出生在美丽如画的海滨城市青岛,1956年秉承一颗“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的赤心,走出潍坊医士学校的大门,来到广饶县防疫站
工作。1960年,在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毅然考取了上海第一医
学院函授卫生系学习,而当他拿到大学文凭后,便开始醉心于医学统
计方法和医学实验设计等专题的攻习,可谓焚膏继晷,坚持不懈。功
夫不负有心人。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15次出席了全国、华东及省级
专业会议,撰写发表学术论文30篇,并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他的
专著《布鲁化菌病》一书。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
经验介绍》,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介绍到国外,刊载于《苏联医学
文摘》杂志,引起反响。
    周明传在呼吸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中,始终牢记周总理生前“要把
气管炎防治工作坚持下去”的亲切教导,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是
在1971年夏,他便到距县城10公里的稻庄镇防治点安营扎寨,对全镇
48个村数以千计的慢性气管炎病号挨门逐户地进行了普查。然后访风
问贤,深入乡里,竟一气采集40余个民间土单验方,去芜存菁,从中
筛选出了18个方剂进行临床试验。1974年冬,周明传借助寿光县台头
联中师生的帮助,顶风冒雨奋战一星期,捕捉了13000只蛤蟆,接着
便日以继夜地加工制作。在烘干粉碎时,由于蟾酥辐射,将他的喉咙
呛破,喘不过气来,但他硬是咬牙干,终于制出“复方蛤蟆散”。
    “复方蛤蟆散”研制和投用的成功,坚定了周明传在科研上进取
的信念,也给他开启新的奋斗目标:对于呼吸病,他一是釜底抽薪,
探索预防感冒的方法,以消弭气管炎发病的温床;一是遏抑病情,对
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摸索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延长病人生命。与其
说这是一径修远漫漫的路,毋宁说这是一串发光生热的脚印。从1976
年冬,他与助手们选用中药鱼腥草,制成单味糖浆算起,6载岁月,4
易其方,制成临床新药“复方藏姜片”,经354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服
用,有效率达96%,对“四症”(咳、痰、喘、炎)有效率达90%以
上。此项成果获1985年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
    十几个春秋,历历韶华,周明传带领所里的同志们,取得科技成
果7项,其中省级两项,地市级5项,有两项已跃居国内先进水平。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一个健康卫士的执着和辛劳。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周明传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
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东营市优秀知识分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等光荣称号。不过他说:“为党为人民的贡献没有止境,最漂亮的是
‘下一个’!” (赵英秀)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