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1.01
【期号】= 401
【标题】= 渤海湾畔创业歌——记广饶盐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事迹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仝兆阳  徐教连
【专栏】=
【正文】=
 

渤海湾畔创业歌——记广饶盐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事迹

仝兆阳  徐教连  (1992.01.01)

   渤海湾畔创业歌
    ——记广饶盐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事迹
    本报记者  仝兆阳  徐教连
    初冬,我们来到渤海湾畔的广饶盐场,茫茫盐滩向我们诉说着一
个又一个艰苦创业的故事……
      (1)沧海桑田,黄河母亲携沙填海,造就了这么一片土地,
荒凉、冷寂、寸草不生。
    1959年初春,100多号人踏进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地方,与碱滩为
伴,同渤海湾共眠。这就是广饶盐场的第一批创业者。
    那岁月,生活很苦。吃的是草种子,充饥难消化;住的是地屋子
,阴湿铺盖潮;吃水贵如油,要到80里外的地方去拉。工作条件更差
,没有任何机械,全凭人工作业;修滩拉石磙,汗水顺着腿流进盐滩
;捞盐,他们扛起一根杠子,抬起那300斤重的盐筐。当时,老技术
员要求不准穿鞋,怕踩坏了滩场。大大的盐粒硌破了脚,盐水久泡,
脚上出现了一个个脓洞……
    能受得了吗?“慢慢就习惯了”。现在仍在盐场的第一批盐工这
么说。
    (2)冷风吹过茫茫荒原,荒原显得更加空旷、冷清。
    一位身材干瘦、脸色黝黑的50多岁的人在盐田里踽踽独行。他就
是一工区一组的技术员曲永贵。技术员就是跑水的。他已在这1000公
亩的盐田上跑水21年。
    他是最早来盐场的一个。那时,一个月只有9角钱的工资。“干
上一年工,不如两沟葱”,不少人走了,他却留了下来。在盐场他什
么活都干过,食堂里做过饭,喂过牲口,看过风车,抬过盐,推过盐
车。从1971年开始跑水。“产盐不产盐,全凭技术员”,盐场有这么
一句顺口溜。他自感责任重大,便兢兢业业地跑。下雨天别人往家里
跑,他却心急如焚地往外跑,在泥泞的盐滩小道上艰难跋涉,雨中排
淡。雨下多长时间,他就在雨中待多长时间。去年夏天,大雨连绵,
不能出盐,别人都回去了。他却仍坚持在那里,整日在盐田来回地走

    五六十年代来这里时满头青丝,如今已被霜染。老一代盐工无愧
于这片土地。
    (3)正是为了这片土地,老一代盐工不但献出了自己,而且
还献出了他们的后代。
    刘同贵,在盐场已生活了30余个春秋。长期艰苦的环境,繁重的
工作,他患上胆囊炎、胸膜炎、十二指肠炎。他感到欣慰的是,他为
盐场贡献了两儿两女,四个孩子都在盐场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每当
孩子们不安心盐场工作时,他就讲盐场创业的艰难,发展的曲折和意
义。
    还有靳志田、张勤亭、于新年等许许多多老盐工都把子女安排在
盐场工作。正如他们所说,为盐场“献了终身献子孙”。
    (4)盐田,向大海延伸。
    盐场,来了一批批年轻人,给这片荒滩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郭广东,1988年底来到盐场,投入到盐田开发中。盐田塑膜苫盖
工程正在进行。上级通知,6月20日以后有大雨,工程必须在大雨之
前完成,否则盐池会被大雨冲毁。此时,已为工区主任助理的他带领
职工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晚上回来时食堂里的饭已
经卖完了,他只好到食堂里拿几个凉馒头充饥。两个月的工程一个月
完成,他却瘦了一圈。
    隋春兰,这位女职工已在盐场干了6个年头,推车、扒盐、除浑
、排淡,样样工作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技术员身体不好,她担负起跑
水的任务,成为全场第一位跑水的女职工。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她
一觉醒来,听到外面风声正紧。不好,盐池放水的口子会被冲坏的,
她叫醒丈夫陪着,把她负责的那片盐田看了一遍,才放心地回家休息
。张镜、阎素芹去年招工来这里时,还是爱哭鼻子的姑娘,现在已能
胜任工作了。
    盐场里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每个人都有一串动人故事。
    一位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妇女平静、恬淡地说:“繁华的地方
谁不愿意去,但艰苦的工作总要有人干啊!”
    盐堆垛垛,犹如一个个小山包,闪闪发光。这是盐工们汗水的结
晶,是盐工们无私的奉献。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