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1.11
【期号】= 404
【标题】= 泥土上萌发的诗魂——青年诗人珏敏和他的诗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郝永勃
【专栏】=
【正文】=
 

泥土上萌发的诗魂——青年诗人珏敏和他的诗

郝永勃  (1992.01.11)

   泥土上萌发的诗魂
    ——青年诗人珏敏和他的诗
    郝永勃
    在山大作家班读书的时候,认识了珏敏。他本名王玉民,垦利县
人。这位难得的朋友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人性中高贵成份的热爱是炽
热的;所以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都能与他友好地相处。让
情感保持在相宜的距离中,帮助与爱慕,尊重和理解,这便有了从素
不相识到极度纯洁的友情,有了他那些纯朴的诗意美。这一点,我更
多地从他的《寻找家园》和新近所发在《诗刊》、《中外诗星》、《
星星》的诗歌中感觉出来。
    无论是他的《青春世界》、还是《寂寥旅程》,都不缺乏真正的
诗意。而我对他在《梦中的河流》一辑中,所写的为数不少的怀亲诗,
尤其觉得亲切。
    他这样写父亲,“从一片土地的这头/我的父亲走到/那头/中
间是一片开阔的高粱地夏天的时候也种些散发潮气的旱烟/只是很少
多了父亲那些浓浓的烟云/他抽不了……走过这片高粱地/在地头又
看见一座坟墓/我的父亲就在那里/老了。
    没有修饰,诗在平淡中抒发了深沉的感受,这一点,《星星》诗
刊曾有评论文章谈到,《父亲》一诗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还有《姥姥》一诗,他写到,“姥姥自己住在一个/空旷的屋里
自言自语……在土炕上/姥姥坐了一个冬天。再口语化不过了,但正
是在口语化中,我看到了慈祥、平和、吃苦耐劳一生的外祖母的形象
。最普通也是最可敬的形象。
    并且,他在怀念一位早逝的青年诗人的诗中有如此真实、感人的
句子:
    “你卓越的歌唱在一段漫长的旅途上嘹亮……”
    我不会忘却这样的诗歌,更因为对于珏敏人格的了解。为了信仰
和崇尚的事物,他不会吝惜付出。他那一次次虔诚的追求让我历历在
目。
    珏敏曾冷静地将写诗和写小说的人分为抒情式与叙事式。前者重
视情感,后者强调细节和故事。诗是情感的产物,诗人创造了诗,诗
又反过来影响诗人的生活。他相信只有情感能够打动情感。
    对于珏敏,他并非只是写诗,他的纪实散文、报告文学也都曾在
省、市比赛中获奖。他有时会对我说自己不够努力,但我却是觉得这
正是他的谦虚之处,严谨的珏敏,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这也
是他与不少人接触的魅力所在。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