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2.19
【期号】= 415
【标题】= 漫话“枣木杠子”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陈仲元
【专栏】= 黄河口风情录
【正文】=
 

漫话“枣木杠子”

陈仲元  (1992.02.19)

   漫话“枣木杠子”
      “枣木杠子”,是流传于广饶县大王镇一带的民间曲调。它始
创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枣木杠子原名叫“小调”、“杂八调”。因指挥演奏的梆子系枣
木杠子做成,所以称“枣木杠子”。1957年赴济演出时,外界人士戏
称之“乱弹琴”,“枣木杠子乱弹”由此而得名。
      “枣木杠子”由群体演奏演唱。最初的演出形式十分简单。演
唱者每人手执一样乐器围桌坐成一圈儿,各扮一个角色,大家共同演
唱。
      “枣木杠子”的曲调系群众集体创作,经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有“九腔十八调”、
  “九十六哼哼”之说。原有曲目70多种,流传下来的只有48种,而
今人会唱的已不过30种。其中,曲式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鸳鸯扣
》和《跌落金钱》。
    “枣木杠子”的曲词来源于民间歌谣、传统剧目改编和文人创作
三方面。
    “枣木杠子”在旧社会不为人所重,只是逢年过节,大户人家将
“唱小调”的艺人叫到家中,关门闭户,指令演唱几段,供其享乐。
因曲词中良莠不齐,有清新、婉丽的雅歌,也有不少低级、庸俗之作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积极挖掘、抢救古代文
化遗产,1955年、1960年、1982年、1988年曾四次组织专业人员到大
王镇采集、整理“枣木杠子”曲目。1957年8月,大王镇民间艺人李
中道、李中清、李宝贞等赴泉城济南参加山东省地方曲目会演,6名
演员的演出技压全场,赢得了这次全省会演的“一等奖”。从此,民
间曲调“枣木杠子”终于获得了新生。
    五十年代后期,民间艺人李中道等人还改编创作了新曲目——《
广北四季调》,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歌唱广北人民生活的翻天覆
地变化。“十年动乱”期间,“枣木杠子”当做“封、资、修”的黑
货被取缔。大王镇上艺人噤若寒蝉一时无人敢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枣木杠子”才被从极左路线下解放出来,逐渐焕发了
青春。
  (陈仲元)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