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3.04
【期号】= 419
【标题】= 无声世界的回音——东营市聋童学校采访见闻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王劭君
【专栏】= 通讯
【正文】=
 

无声世界的回音——东营市聋童学校采访见闻

王劭君  (1992.03.04)

   无声世界的回音
    ——东营市聋童学校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王劭君
    不久前的一天,我带着采访任务走进了聋童学校。学生们正在操
场上做课间操。当他们一边伸腿屈臂,一边大声喊出“一二三四、二
二三四”的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还是旁边的老师们为
我解开了这个谜,聋子没有听的能力,但却有健全的发音器官。通过
语音训练,培养聋童“说”的能力是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在办公室,吕连俊、宫兰胜两位校长首先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
些基本情况。市聋校成立于1990年12月,现在已经招了两届,共4个
班,47个学生,约占全市适龄聋童的20%左右。
    万事开头难,当第一批学生跨进校园时,那尖锐刺耳的“唔唔呀
呀”的声音,那冷漠、戒备的眼神着实令人心寒。这些10岁左右的聋
童,智力只相当于正常儿童四、五岁时的水平。学校领导首先从搞好
学生生活环境入手,努力把学校建成温暖的“聋童之家”。从校长主
任到食堂做饭的师傅,大家都学会了最基本的一些手式语以便和学生
们交谈。每个班除配设班主任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男女两名教养员
协助料理学生的生活。他们每天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教他们刷牙洗衣
服,耐心地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生活道路。现在学校已经成了一个比
家更有吸引力的地方,一些女老师被孩子们亲热地称作:“妈妈,老
师妈妈”。
    在一年级一班,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讲语音课。她首先介绍发
音方法,做了几遍示范。又走下讲台,让学生把手放在她的喉部,感
受声带的震动。随后把他们领到黑板一侧挂着的大玻璃镜前,让他们
看着口型练习。在二年级二班,我和一名男生进行了简单对话。我问
他:“你叫什么名字?”“李国图”“你在这儿生活得好吗?”“很
好”。他的反应之快、发音之准确简直与平常人没有区别。我注意到
几间教室铺的都是木地板,老师解释说,这是用来传达信息的特殊设
备。学生们听不到外界的声响,老师们只好利用他们的视觉,反反复
复将实物与文字对照,让他们产生印象。这种启蒙方法该是多难哪。
在走廊上,我看到有10多个学生站在一间教室门口看里面的学生做手
工。领队的老师解释说,她正在给学生上语法课,因为“进行时”这
一概念又不容易解释,只好把学生带来,观看邻班同学上手工课,然
后再告诉他们“正在做什么”的含义。如此教学,真可谓用心良苦。
    虽然每一点知识的传授都是如此艰难,但学生们的成绩却是令人
欣慰的:第一届新生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赶完了全学年的课程。期
终考试,全校学生及格率达95%,优秀率达80%。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学校即将筹建缝
纫和木工工厂,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利
用工厂的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使更多的聋童能走进学校的大门。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