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3.25
【期号】= 426
【标题】= 小天地有大作为——市人大代表话小康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段东升
【专栏】=
【正文】=
 

小天地有大作为——市人大代表话小康

段东升  (1992.03.25)

   小天地有大作为
    ——市人大代表话小康
    本报记者 段东升
    奔小康成了本次人代会的热门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来自最基层
的代表——三位村党支部书记。听了他们过去十年的发展变化和今后
奔小康的规划,真是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我市“乡镇企业第一村”——东营区辛店村盖其峰代表高兴地说
,他们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天时”,靠全村“人和”,
短短3年间,社会总产值达到2026万元,粮食产量50万公斤,人均收
入1531元。今后,要把地处中心城市内的“地利”之便再加以发挥,
在稳定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扩大村办企业,实施“攀高枝、搞联合、
抢效益、形成拳头产品”的规划,今年村办企业产值要达2000万元,
力争每年递增500万元,一步一个新台阶。
    奔小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广饶县丁庄乡王道村的支部书记
王孟梅告诉记者,王道村去年人均收入已900多元,经济发展较快。
他们认为,奔小康还是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今后他们将继续对考
入大、中专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及输送学生到外地大中专院校进修,
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如今,他们已把奔小康的各项指标量化分解
,落实到户,达到家家户户有指标,同心同德奔小康。
      “小康是干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东营区胜利镇王营村王
友昌代表这样说,“我们王营村如今实现了人均收入2000元,人均粮
食1000公斤,成了省级文明村。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今后9
年,我们村要重工强农,村办企业向外向型发展,让三通弯头打入国
际市场;农业向高效型发展,把稻田和藕田建成高产高效田。
    听了三位支部书记的话,记者很有感触,作为一个村,这方天地
并不大,但如果全市1700多个村都象他们一样自信、自强,不就会大
大加快实现小康的进程吗?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