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2.04.11
【期号】= 431
【标题】= 小康路上带头人——记省农业劳动模范李蓬然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韩荣华
【专栏】= 崛起的新地
【正文】=
 

小康路上带头人——记省农业劳动模范李蓬然

韩荣华  (1992.04.11)

   小康路上带头人
    ——记省农业劳动模范李蓬然
    他,年仅30岁,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却赢得了市农业科普先进
个人、十大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和省农业劳动模范等一连串的荣誉
称号,这是因为他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勇攀科学高峰,传播科
技星火,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爆“冷门”
    李蓬然高中毕业回到了河口区六合乡前沟村。他高考落榜不落志
,立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干一番。1984年他从报纸上看到了
广西函授平菇栽培技术的信息后,便立即寄去350元现金,邮回了学
习资料,经过两个月的函授学习和反复实践,掌握了平菇栽培技术,
制取了第一批合格的菌种,当年收入4.5万元,在当地爆出了“冷门
”。本村和邻村的青年去向他学技术,要菌种。他伸出温暖的手,慷
慨解囊,拿出自己的千余瓶菌种和2000元现金,帮乡亲们栽培平菇,
技术上也毫不保留,手把手地教,带领更多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闯“禁区”
    李蓬然传播科技星火获得初步成绩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故步自
封,而是努力为当地农民寻找致富的新门路。他看到家乡的淡季蔬菜
市场靠从外地调运,而家乡又有大片的盐碱地,便决心在盐碱地上试
种蔬菜。但是,这里盐碱地的含盐量在2.26%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
.8%。这样的土地,历来被专家们认为是农作物生长的禁区。
    李蓬然没有因此被吓倒,他先是背着盐渍土自费去省城化验,接
着又三到寿光学习种菜技术。回来后,他根据寿光建棚种菜的原理和
当地客观条件,采用起出表层盐碱土建棚打墙,建起了0.25亩塑料
大棚,实施两次灌大水压碱,棚内加地膜覆盖等措施,当年大棚菜收
入3150元。第二年又扩大到0.5市,收入达到6500元,加之种植的平
菇收入,达到了1.25万元。1986年,他拿出2200元帮乡亲们建大棚
,还主动到种菜专业户家现场传、帮、教。这一年,乡政府把他聘为
蔬菜技术员,他使全乡大棚蔬菜当年发展到7个村,218户,65亩,收
入达到40万元以上。1987年,他又被区农牧局破格聘为农民蔬菜技术
员,在全区推广大棚菜种植技术。1989年,他又申报了省科委《滨海
盐碱地塑料大棚综合丰产技术研究》和市科委《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
蔬菜高产技术开发》两个课题,主持参加了两个项目的实施。经过他
和课题组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到1991年超额完成了科技合同规定的
各项指标,通过了省、市科委有关专家的鉴定,填补了我国北方及我
省盐渍土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几年来,李蓬然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和二个项目中,
他坚持实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注重培养青年科技户、带动一般户
,使科技星火广为燎原。近年来,他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班35期,
培训人数达1650人次,有一名青年农民晋升为农艺师,7名和97名青
年农民分别达到助理农艺师和技术员水平。到1991年底,全区大棚蔬
菜种植已发展到27个重点专业村,405亩,715户,形成了年收入到40
0万元以上的规模,种菜户年均收入5600元。
                    (韩荣华)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