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3.10.01
【期号】= 637
【标题】= 开创时代的奇迹——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张松
【专栏】= 金三角巡礼  献给建市十周年
【正文】=
 

开创时代的奇迹——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张松  (1993.10.01)

   开创时代的奇迹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巡礼
    本报记者 张松
    历史的椽笔是凝重的。在它的笔下有过这样的记载:黄河入海口
两侧,那无垠的新生带沉睡了一年又一年,草莽满目,荒凉凄惨……
一方宝地倒也安然。
    然而,也是这历史的椽笔却在开发黄河三角洲的鼓乐声中渐渐地
变得抒情起来,它以轻松而愉悦的笔调记下了黄河口人“向荒地宣战
、跟碱地要粮”的每一个音符,写下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黄河三
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一个时代的奇迹!
    金秋时节,我在黄河三角洲上穿行,遍地金黄,满野银白,红脸
的是高粱,绽笑的是荷花……好美的丰收图画哟。置身其中,谁都为
之兴奋。不过,最能撩起人们情思的却是对这方水土变迁的回眸……
    时光已经记住。1988年,国务院决定对黄淮海平原进行农业综合
开发,黄河三角洲位居其中;次年,又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全国八大农
业开发区之一;并把黄河三角洲作为建设国家级商品粮棉基地的实验
区;市委、市政府亦确立了建设“油洲加绿洲”的奋斗目标。至此,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的帷幕正式拉开。
    这是一场被老百姓称“第二次解放”的宏大战役。一望无际的荒
碱地,藏金含银的浅海滩涂,广袤的滨海草场,将在160万人民的手
中开始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迈进。
    人们记得,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黄河口人紧紧把握这千载难
逢的机遇,以科学的态度,抓住水利这个牛鼻子,做好土地这篇大文
章,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开创起时代的奇迹来。黎明时分上工,星
光灿烂回还。多少人抛家舍业奋战在开发工地上,多少人在施工中流
血流汗,又有多少人甘愿吃苦甘愿奉献。“垦利速度”、“花官模式
”,这些被人们浓缩了的故事,曾赢得多少人羡慕,就连当时的国务
院副总理田纪云也为之感叹。
    风雪雨霜,日月循环。五年间,国家立项开发的7大类116个项目
,总投资3.9亿多元。就是这五年间,127.5万亩荒碱地里长出了水
稻、种上了棉花、栽上了林木,47.4万亩中低产田从此跃入了高产
稳产行列,12万亩滩涂养出了东方大对虾,还有那15万亩草场育得牛
马羊儿肥又壮……一份翔实的统计告诉我,五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使
全市新增生产能力:粮食41万吨、棉花2万吨、肉类1万吨、草场1.7
万个牛单位,平均每个农民提供农产品商品量:粮食531.6公斤,棉
花40.2公斤,肉类19.5公斤,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告别
了贫困。据统计,五年全市新增农业产值136315万元,利润29695万
元,投入产出比为1∶8.7,是国家和省投资的19.2倍,这在全国荒
地开发中是投入最低而效益最好的。要不然,国家计委、国家开发办
的专家们能啧啧称赞?!
    更值得称赞的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开垦起昔日沉睡的荒
碱地,而且开垦起当地农民思想意识中的处女地。这比单纯的农业综
合开发本身更有意义。
    这的确是个奇迹。而且,它将会有新的延续:实施开发黄河三角
洲跨世纪工程,进入环渤海经济圈、跨进沿海经济开放区……这都是
契机。世人最强的企盼:出现新的奇迹!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