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3.12.21
【期号】= 672
【标题】= 穷龙王,富龙王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段东升
【专栏】= 黄河口人
【正文】=
 

穷龙王,富龙王

段东升  (1993.12.21)

  穷龙王,富龙王
  本报记者 段东升
    河口区有个太平乡,太平乡有个龙王村。“龙王”是富裕的象征
,可这一个“龙王”还有个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的故事。
    最早来这里开荒的人,为了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起名叫龙王村,
可不但没托了“龙王”名字的福,倒成了远近闻名的穷龙王。统销粮
连吃了17年,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51元,人均欠国家贷款300元
,480口人的村竟迁走了310口。可在这时,有个人却回来了,他就是
后来的村支部书记杨振法。
    杨振法,何许人也?地地道道的龙王村人,共产党员,在乡经委
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他不忍再看着父老乡
亲们贫穷下去,于是,毅然辞了那份工作,决心带领龙王村人艰苦创
业,让龙王村治穷致富。龙王村从此有了龙头。1986年春,杨振法召
集全村的党员干部,在他家的炕头上大摆龙门阵,挖起了穷根。杨振
法认为:龙王村地多盐碱,改造土地需大量投入,依靠国家支援不现
实。而油田就在本区,抓劳务是条最基本的路子。创造条件,从副业
起步,以副促农,农副并举,不愁不能致富。治穷的办法找到了,龙
王人都是些急性子,杨振法先出马了,他软磨硬蹭把在乡建筑队当技
工的好友李国玲请回了村,拉起一个40人的小建筑队。几名村干部求
亲告友,跑遍四邻八乡,借来3万元钱,置办起必备的家当,建筑队
开了张。一家人有门路的联系业务,有力气的上工地。一年下来,完
成了河口区工商行、物资局及沾化的几项土建工程,收入4万元。钱
虽不多,但事实永远比说服动员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年,一个
建筑队变成了3个,创下产值60万元,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600元。点
着票子,村民乐了,对支书翘起了大拇指。
    杨振法看到了希望,目标也更大了。他又征求村干部们的意见,
要上一座年产800万块砖的大型窑场,村干部们信得过书记,也看准
这项造福全村的好事,但在一个还没通的村开如此大的窑,不是件容
易事。杨振法说,不能等不能靠,我们自己拉电!全村发动起来了,
筹集起资金7万元,电拉上了。1988年夏,全村人挥汗如雨奋战在窑
场上。有的累虚脱了,仍坚持不下工地,杨振法含泪拉回一箱葡萄糖
,工地成了战地医院。支部书记杨振法的胳膊、腿上伤痕累累。靠着
这种拼搏精神,窑厂以神奇的速度3个月就投产了,村里还应运而办
起了一支运输队。到目前,全村人都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龙王人终
于甩掉了那个“穷”字。龙王人富了,并没有忘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
。他们先后向农业投入30多万元,修建了引水干渠、扬水站。全村的
耕地由原来的400亩达到了1230亩,农业生产实行了“四统一”服务
。1993年与1985年相比,农业总收入增长了10多倍,集体经济发展到
100多万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