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12.31
【期号】= 834
【标题】= 遥遥征路识马力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绥明
【专栏】= “凤凰杯”纪实文学竞赛
【正文】=
 

遥遥征路识马力

绥明  (1994.12.31)

  遥遥征路识马力
  绥明
   老一辈人留下这么一句话:无本难求利。
    早听说利津县北宋乡老百姓富。说他们的芦笋种得好;果园种得
好;棉花种得好;乡镇企业好;私营联营企业更好……群众户户赚钱
,企业年年营利,他们的本钱是从哪儿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
访了北宋信用社主任林玉亭。
    林玉亭显得笨嘴拙腮,采访进展得很艰难。我们搜肠刮肚老半天
找到一个话题。见过别的乡镇提留集资时信用社现场办公,想以此为
突破口。
    “前一段筹集提留集资那阵子你们忙得不轻,是吗?”
    “不,这项工作别的乡是信用社办的,但我们北宋信用社没参与
。”
    林玉亭满脸的认真劲儿,让人十分尴尬。这人太不识抬举了,给
他贴金还贴不上。我们只好别找话题。
   “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分门办公以来,你们信用社的情况怎么样?”
    “挺好好。”
    “假如一个棒劳力,很能干,但他没有本钱,你敢贷款给他吗?”
    “咋不行啊。”
    “有这种例子吗?”“多的是。”
    于是他便说:边家村有个于建华,小伙子身体好,心眼活,就是
运气不济,折腾了几年富不起来。我觉着瞎个好劳力,就找他说:边
家村人少地多,你在外边逛挣不下钱,干脆回来种地吧。他说种地种
少了不够交提留,种多了没本钱。问我敢不敢贷款给他。我说咋不行
啊,他高兴地冲我说,玉亭哥,就凭你这份心意,我贷,秋后要是还
不了,你揪我的脑袋。就这个于建华,我先后贷给他两万多元。他光
今年就种了一百亩棉花,收入五万多元。”
    人间没有救世主,要富起来还得靠自己。韩家村划出大面积的土
地要种植芦笋。从整平土地到芦笋丰收,信用社可帮了大忙。老百姓
还了贷,贷了还。现在是光存不贷了。1994年,这个村的存款额达到
30多万元。村民赵宗河一家五口,种芦笋12亩,只春天一季就收入1
.7万多元。
    1994年,利津县发展“双高一优”农业,重头戏是发展大棚菜。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需要大投入。乡里领导找到林玉亭问:“目前你
们信用社的日子过得咋样?”
    “挺好好。”
    “乡里想发动群众种大棚菜,你们提供部分贷款行吗?”
    “咋不行啊。要多少?”
    “一百万、两百万都行,再少了不行。”
    林玉亭傻眼了。当时行、社刚开始分门办公,该放的款已全部放
完,向上伸手要一点,上边答复,北宋还没形成发展规模,要贷款,
排不上号。
    没办法,信用社全体人员,动员起来,一块下村下队催要到期贷
款和逾期贷欺。一段日子里,白天黑夜,不见林玉亭的面。乡领导费
好大劲找到他。
    “情况怎么样?”乡领导着急。
    “挺好好。”
    “数额不小,能行吗?”
    “咋不行啊。”
    信用社回收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牵扯千家万户,他们硬是一家
一家全部要了回来。在关键时刻,信用社向农民发放大棚建设贷款17
6万多元,帮他们迈上了致富的路子。
    传统的农民意识被解放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身蕴藏着那
么大的发展潜力。为什么农民只是种地?也可以经商,可以办工厂,
可以干很多可以干并且能干好的活。于是人们行动起来,私营、联营
。经商、养殖、办厂、加工、运输,应有尽有。前林村几户农民一嘀
咕,很快办起一家珍珠岩厂。缺资金怎么办?找信用社去,于是弄到
一笔贷款,厂子顺利开业,一年下来,他们还真的挣了钱。
    还有那民办的酒厂、面粉厂等,1994年信用社投入私营联营企业
贷款达到120多万元。这几家私营厂子还都办得挺红火。
    北宋乡在利津县算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乡。北宋信用社始终把
资金揽蓄工作放在各项业务工作的首位,狠抓组织存款的宣传工作,
提高群众的储蓄积极性。
    基层信用社,面向农村。农民挣的每一分钱都饱含辛勤的汗水。
不管小票子大票子,当每位农民把拿了钱的手伸进北宋信用社的窗口,
里面迎接的马上是一张热情的笑脸。北宋村有个小商贩,夏天卖冰糕
、冰袋,冬天卖糖葫芦、铅笔芯和一些小玩意。一天,他把一个鼓鼓
的书包往信用社柜台上一放,红着脸问:存零钱你们要吗?内勤主任
刘伟国和另外一名业务员接过来说行。两个人守着一堆零钱数了半天
,好容易数完,一报数目,小贩说与自己数的差了点。当时早过了下
班时间,两人顾不得吃饭,重新数一遍,感动得存款人一个劲表示,
攒出钱还到信用社存。
    村风纯厚,养育一方质朴乡民。林玉亭家离北宋乡三里路,三里
路他来来回回跑了二三十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北宋干着这份
存款贷款的差事。在北宋他如鱼得水。全乡村村户户,没有一家他不
熟。全乡农民都觉着和林玉亭交情挺厚。许多人贷款存款不用去信用
社,遇上他,招呼一声,把钱捎上,下次来,他便把存折捎给你。
    北宋信用社在这样良好的群众基础上,又充分利用现代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电脑储蓄,预约储蓄,上门服务等方法,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吸储能力,尽可能的组织对公存款。为了改善信
用社的存款结构,1994年,他们把机关存款列入工作重点。通过与各
部门的公共关系,帐面管理以及搞好结算服务等手段,使机关存款大
幅度上升。
    绝对保证客户需用资金的灵活使用,是赢得信誉吸引存款的一种
方法。为适应日趋活跃的农村经济发展,北宋信用社在结算业务中,
首先放宽客户的开户限制,保证他们有业务随到随办,对他们的大额
用款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凡是符合结算范围的,都及时供应足额现
金,以方便他们的业务活动。在外地结算中收到的汇票往往要涉及到
各家银行,其资金划转需要一定时间,为了不影响客户的正常资金周
转,他们常常主动出车、出人,帮客户疏通结算渠道,加快结算资金
的周转速度。
    清收贷款在信用社业务中可算是最让人头疼的工作了。林玉亭在
北宋骑个自行车走村串户几十年,人们习惯问他:干啥去?他若答一
句:老节目。人们都明白:这是在催收贷款了。
    要帐就怕老庄乡。那些和林玉亭有着深厚交情的乡民们,借贷时
容易还贷时难。
    “玉亭哥,你看我买卖做得咋样?”
    “挺好好。”
    “这多亏你帮忙,明年我想办大点,还得贷点款。”
    “咋不行啊。”
    “我有货压着,今年这贷款可得再拖些日子。”
    “那——就不行了。”
    原来林玉亭不只会说“咋不行”、“挺好好。”
    “贷款到期就还。不记得人常说吗:勤借勤还,再借不难,想用
钱回头再贷,拖着不还可不行,咋不讲弟兄们交情呢。”
    贷款人一看他着急,提出酒炒上菜,要给他消气压火。他一甩手
:兄弟,带上款往我那喝去,我请你。说完就走。兄弟爷们儿这时只
好承认老实人办事认死理,该贷就贷,该还就还,他不和你转弯绕圈
。不仅如此,在对付一些赖帐户、钉子户时,林玉亭依靠乡党委政府
,运用法律手段,快刀斩乱麻,也真有点大将风度。
    林玉亭不只在业务上干得好,在内部管理上更是毫不含糊。1994
年,北宋信用社根据县行和县联社的要求,强化廉政建设,建立健全
考勤制度和工作纪律,把工作表现和工资、奖金挂钩。他们还从社会
上聘请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得力措施,北宋信用社社风端正,正气蔚然,各项
工作开展顺利,成绩显著。1994年到十一月中旬,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800万元,完成全年分配任务的215%。
    信用社努力组织资金,使北宋乡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可
靠的保障。北宋人说,北宋乡的经济发展,信用社是“戏眼”。
    北宋信用社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看他们的现状和前景,用
林玉亭的话来说真是“挺好好”。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