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03.01
【期号】= 703
【标题】= 水产专家谈对虾养殖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孙习能
【专栏】=
【正文】=
 

水产专家谈对虾养殖

孙习能  (1994.03.01)

   水产专家谈对虾养殖
    孙习能
    去年,全国沿海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虾病,给养虾业造成严重损
失。那么,去年虾病暴发的原因何在?今年的对虾养殖形势如何及应
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走访了驻我省的水产专家。
    专家们认为 造成去年虾病大面积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
性的,是在多种病毒或病毒与细菌感染后,加上虾池小环染、海域大
环境恶化、外来污染、赤潮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与我们多
年来主观上在养殖业中的某些失误和积弊是分不开的。主要是前些年
在对虾养殖乃至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导向上,盲目追求上速度、上规模
,对生态、布局等问题缺乏超前意识,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
益;在养殖生产的部署上,对防治病害重视不够;科研相对滞后,缺
乏基础理论的储备和病害实用防治技术的综合配套;水产养殖病害防
治体系薄弱,缺乏的病害测报、水质监测手段;现有的养殖工艺和模
式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而水产专家着重就今年养虾谈了各自的看法。省水产局局长陈宗
尧说:在整个养虾过程中,要抓好水、饵、种、药等环节的管理。水
质管理应当推广消毒、清淤、再消毒、浸泡冲刷池塘等行之有效的办
法,保持良好的水域环境,加强饵料质量的监督检查,对不合格产品
禁止销售,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病毒试验,不要养带有病毒的虾苗。
    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对虾养殖专家组成员杨丛海
谈到,要改变过去那种养殖池中的水从外海大排大灌的方式,改用循
环用水的方式。即虾池内的水要一次性纳满,经过净化后在系统内循
环利用。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保持对虾生长的水环境比较稳定
,避免和减少因为海洋的变化影响对虾;二是可以防止海洋中病源的
侵入;三是外海一旦发生赤潮,不致于对对虾有大的影响;四是可以
减轻外海的环境污染;五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循环用水的方法将
是今后养虾生产必走的一条路。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光友强调,要增强技术管
理人员和虾农的防病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注意增强
虾体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在养殖生产中要切实做好虾池周围海域水
质的监测与控制。要十分注意虾池内外的水色,“养虾先养水”这是
一条成熟的经验。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沿海滩涂和15
米等深线水域面积以内要加强宏观调控,沿海的水产增养殖要统筹兼
顾、合理安排,切勿片面强调发展单一养殖品种,以保持海域环境的
生态平衡。
    中科院海洋研究员陈騳建议,把对虾养殖区划分为若干区,相互
隔离,实行区内虾苗、饵料自给,制定养殖海区合理负荷和品种合理
布局方案。虾苗6厘米以前不换水,建立池底定期排污工艺。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青岛市鱼虾病害研究防治中心总经理陆
家平讲,一旦发生病害,指望哪一种灵丹妙药能包治是不可能的,不
过,有几个环节必须掌握,一是要控制好水质,及早封闭养殖池。在
封闭前进行一次性纳水,尽量避免纳用潮头水或污染水。要重视夜间
换水,雨天不换水。二是要少投鲜活饵料。如发生赤潮,要以配合饵
料为主,并且少投建设,以免残饵污染水质。三是建立水质监测设施
,经常对水质进行生物和化学指标的测定。总之,要以防为主,防治
并举。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