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04.21
【期号】= 725
【标题】= 计收水费粮 粮食卖“银行”用水三统一 引黄效益高——对广饶县引黄灌溉管理的调查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任思坤
【专栏】= 调查思考
【正文】=
 

计收水费粮 粮食卖“银行”用水三统一 引黄效益高——对广饶县引黄灌溉管理的调查

任思坤  (1994.04.21)

   计收水费粮 粮食卖“银行”用水三统一 引黄效益高
    ——对广饶县引黄灌溉管理的调查
    任思坤
    自去年以来,广饶县引黄面积扩大,灌水速度快,亩次用水少,
水费收缴足,引黄灌溉效益为全市之冠。最近,我们对广饶县引黄灌
溉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很深的启示。
    广饶县引黄灌区耕地面积41万亩,占该县总耕地面积的55%。过
去由于灌溉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有效的调用水手段,使引黄灌溉
工程的效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黄灌溉面积较小。近几年来,
该县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和兴建麻湾引黄工程的机遇,积
极完善和配套引黄灌溉设施,全县初步形成了灌排配套的引黄灌溉体
系,引黄灌溉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引黄能力的不断提高,引黄灌溉
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是缺乏统一管理,水利设施损坏
比较严重。特别是放水季节,随意乱扒乱堵沟渠的现象非常突出。二
是用水秩序比较混乱。随意用水、无计划用水现象普遍,上下游之间
缺乏协调,时常因抢用水发生矛盾。三是水资源浪费严重。县与乡镇
、乡镇与村之间用水缺乏计量手段。“大锅水”问题严重,缺乏节约
用水的措施,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四是水费征收难度很大。由于
缺乏准确的计费依据和适当的收费方式,每年水利部门收水费都要做
大量工作,既使这样也都留有尾巴。每到放水季节,县里靠行政命令
层层催交水费,不仅牵扯了领导的精力,而且也影响了水利事业的正
常发展。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该县采取“计收水费粮,用水三统一
”的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灌溉效益。199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
.2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单产突破400公斤大关,跨入
了全省先进行列,引黄灌区小麦单产首次达到了井灌区单产水平。在
引黄灌溉管理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他们加强引黄灌溉管理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一管理。1991年成立了县引黄灌溉管理处,具体负责全县
的引黄管理工作。各灌区乡镇也以水利站为依托,成立引黄管理机构
,使引黄灌溉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保证了正常的灌溉秩序。陈
官乡由农业开发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全乡用水和工程管护,设立了专
职支渠管理员,根据需要及时开闭支门,大大减少了水的浪费。为确
保引黄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县政府制定了《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和水
费征收办法》,明确规定了县引黄灌溉管理处联系水源、测流计量、
编制和实施全县调水配水方案、核定灌溉面积和水量、搞好水利工程
管理和水费收缴工作等六项职责。另外,还建立完善了用水反馈、工
程维修管护、赔偿等一系列制度,使全县工程设施管护情况大为改善
,近年来水利设施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坏。
    二是统一调水。首先是科学编制配水方案。每次放水前,县引黄
灌溉管理处都事先征求灌区各乡镇的意见,根据各乡镇反馈上来的灌
溉面积、用水计划等合理制定配水方案,确定调水总量,灌区乡镇严
格按配水方案进行灌溉,确保了用水的计划性。其次是合理安排调水
顺序。从去年开始,该县认真总结历年来引黄灌溉的经验教训,严格
实行了先下游后上游的集中轮灌制度,先集中水量灌溉地处下游的大
码头、西刘桥、大营、丁庄等乡镇,下游乡镇抢时间浇完后,再让上
游的陈官、花官等乡镇灌溉。实行这种办法,能够有效地保证远距离
输水,既保护了灌区上游乡镇利益,也满足了下游乡镇用水所需。另
外,严格测流计量。为节约用水,合理征收水费,该县从1993年开始
实行了测流计量制度。县投资在骨干渠道上设立了测桥和标准测水断
面,在各乡镇行政区划交界处,由县引黄灌溉管理处和灌区乡镇有关
人员在约定时间内共同测流计量,双方签字认可后,作为收缴水费的
依据。灌区各乡镇也根据县里的办法,将县核定的用水量分解,直接
计量到管区、村,按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彻底打破了历史上存在的
“大锅水”问题,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三是统一计收水费粮。为解决收水费难问题,该县采取了全年一
次性缴纳水费粮的办法,即每年在粮食定购时将水费粮与定购任务一
并下达到灌区各乡镇,按当时市场价格,由粮食部门与定购粮一起收
购,水费粮款由“粮食银行”直接汇到县引黄灌溉管理处,年底由引
黄灌溉管理处与灌区乡镇政府统一结算,多退少补。征收的水费主要
用于支付上级引黄部门水费、工程维修管护和统一组织清淤。1993年
,全县共收水费粮516.4万公斤,折款330多万元。在完成上级引黄
部门水费的基础上,该县利用剩余的水费,一改过去沟渠清淤依靠民
工大兵团作战的方法,组织专门队伍和机械统一进行清淤,大大节减
了费用。
    由于上述措施切实可行,该县的引黄灌溉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效:
    1、调动了群众搞好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用
水机制和收费办法,不仅使全县引黄灌区耕地都浇上了水,粮食产量
大幅度提高,而且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广大群众尝到甜头,搞
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全县共引黄河
水8565万立方米,引黄灌溉面积达到52万亩,比1990年增加了21万亩
。引黄灌区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285.7公斤提高到398.5公斤。现在
,引黄灌区亩灌溉成本仅有5.94元,比1990年降低66.7%,比井灌
区低68.4%。
    2、缩短了灌溉周期,提高了灌溉效益。过去由于引黄灌溉缺乏
统一组织协调,造成灌溉周期过长,水资源浪费严重。现在,通过加
强用水管理,灌溉周期平均由60天缩短到40天,亩灌溉用水量由300
方降低到180方,最少的仅有150方。1993年与1992年相比,在引水量
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浇地13万亩,每亩用水按180方计算,共节水2
340万方,节约水费77万元。
    3、及时上缴水费,保证了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粮食银
行”代收水费粮的办法,一次性缴足水费群众容易接受,不仅减少了
各级干部的工作量和干群矛盾,而且使水费收缴工作走上了制度化、
规范化的轨道,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良性循环。1993年,全县516.4万
公斤水费粮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上缴“粮食银行”,7月15日前“粮
食银行”就将水费粮款汇到了县引黄灌溉管理处,保证了水利事业的
正常运转。
    4、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水的商品意识和用水的法制观
念有了明显增强,浪费水资源和破坏水利设施的现象大为减少。
    (作者系市引黄灌溉局局长)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