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07.07
【期号】= 758
【标题】= 发挥城区优势 选择主导产业——关于促进东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刘培华
【专栏】=
【正文】=
 

发挥城区优势 选择主导产业——关于促进东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刘培华  (1994.07.07)

   发挥城区优势 选择主导产业
    ——关于促进东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刘培华
    一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
点,坚持在人财物力上向重点倾斜,是发挥优势,取得较好效益,保
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东营区地处东营市中心和胜利油田腹地
,气候条件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一是优良的区位;
二是宏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经济较快较好的发展。1993年全区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达到909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920元。
      (一)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3年粮
食总产达到10万吨,棉花生产在棉铃虫突击暴发的情况下也取得了较
好收成。蔬菜、林果、畜牧、水产四大“双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已
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蔬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为骨干产品的生
产体系。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林牧渔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非
农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3年乡镇企业实现产
值8.5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值的85%,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1.4%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的主体。(二)企业门类较为齐全,
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全区已基本形成以原盐、化工、建材等为主的
支柱产业。1993年,乡及乡以上工业已发展到142处,其中有产值里
实业(集团)股份公司等8家企业。(三)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发生
较大变化,利用外资步伐加快。1993年,全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
比例为27.6∶27.5∶44.9。目前,全区“三资企业”投资额达到1
4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498万美元,兴办“三资”企业21家。
    东营区经济的确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
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许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构性矛盾
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已成为经济发挥的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后劲不
足,内部结构尚待优化。二是工业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内部结构矛
盾仍比较突出。三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还不尽合理,个体私营经济
和外向型经济启动缓慢。特别是外向型企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外向
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
    我区今后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指导思想是
:充分发挥城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搞好对外技术合作,加速传统
产业嫁接改造,发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多轮驱动,多路并进,以主
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的腾飞。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区
应重点突出发展以下产业: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远
期看,一是搞好海洋资源和滩涂开发。我区海岸线长26.7公里,滩
涂地21万亩。要搞好长远规划,加大投入,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发展
海水养殖业、盐业和海洋捕捞业。二是搞好荒碱地和中低产田改造。
我区有荒碱地23万亩,现有耕地大都是中低产田,今后要坚持以科技
为先导,以水利为龙头,引、蓄、灌、排并举,旱、涝、沙、碱综合
治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到沟、渠、路、林、桥、涵、闸全
面配套,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整体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种植业
和畜牧养殖业。从近期看,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双高一优”
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生态效益。一是围绕城市需要积
极调整农业结构。在发展林牧渔菜四大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调
整粮、抓住棉,规模开发搞菜园,名优新特树典型,多种经营大发展
”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双高一优”农业。二是搞好市场培育,疏
通流通渠道,把农副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二)实施育“龙”强“虎”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主要是
培育2个“龙”:市黄河口建材开发总公司、南里实业(集团)股份
公司;10个“虎”:市开关厂、市玻璃钢总厂、耿龙实业总公司、市
电缆厂、三和工业有限公司、华发实业公司、双田实业总公司、胜利
镇建安公司、六户镇建安公司、西范乡建安公司。乡镇企业的发展,
要特别注意抓好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依托城市而发
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与城市经济互存互补、相辅相成的城郊型经
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克服依附、依赖的观念,积极培植自立于广阔
市场的能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尽快形成一批独立的、有竞争力的
拳头产品,并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多态多姿。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
济。首先,要加大工作力度,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促进发展。其次,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推
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其发展格局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利益机
制为纽带,围绕支柱产业、城市需求和农民急需的服务项目,加快农
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组建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的服务实体,大力发展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使城郊第三产业和个
体私营经济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起来,与市区经济发展衔接配套、
相互促进。运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小城镇的
积极性。选择条件较好的农村集镇,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和市场,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
作用,促进农村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四)抓住机遇,尽快实现城区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
。东营区要实现经济的真正腾飞,还必须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东
营区被国家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黄河三角洲开发被省委、省政府列
为跨世纪工程,要抓住这些有力时机和国家给予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
,发挥东临渤海、西依黄河和地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
达的油田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方面扩大工农业产品
出口;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改造我区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
组织结构,提高全区工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水平,促进和带动全
区整个经济的腾飞。
            (作者为东营区政府副区长)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