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09.01
【期号】= 782
【标题】= 文明之风满河口——河口区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时云杰
【专栏】= 十年艰苦创业路  河口区建区十周年连续报道
【正文】=
 

文明之风满河口——河口区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时云杰  (1994.09.01)

  文明之风满河口
  ——河口区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时云杰
    年轻的河口区走过了十年的艰苦历程,每一部创业曲中,都揉进
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高亢旋律。区委、区政府靠精神文明建设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靠精神文明建设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靠“两手抓”、
“两手硬”的方针建设文明富庶的新河口。十年丰碑上,浓缩着精神
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十年来,河口区委、区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
硬”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做为
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主要手段。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有规划,有方案
,有措施,有阵地,有活动载体,有实在效果。十年来,全区先后涌
现出精神文明单位省级4个,市级14个,区级28个,双文明单位31个
,同时涌现出了2个市级行业明星单位和18个区级行业优质服务先进
单位。
    十个春秋,河口区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如春风化雨
,点点滴滴滋润着农民的心田,冲刷着左的、旧的、小的思想观念和
旧的传统习俗,使农村阵地无处不荡漾着社会主义的春风。争创“十
星级文明户”在全区广大农村形成热潮,全区19000多个农户,户户
挂上了星级牌。创文明、上星级成为广大农民的强烈欲望。姑娘、小
伙找对象,要看对方门槛的星级牌上有几颗星,星的多少,成了门当
户对的标志。通过开展创星级户活动,促进了农村移风易俗活动的开
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形成风气,鲜为人知的“大棚嫁妆”、“
股份嫁妆”正成为河口姑娘的新潮。农民的信仰也发生了变化,全区
一度盛行的信教之风嘎然而止,一些过去曾求助于天主的愚昧农民,
眼下信党的政策不信神,信科学不信迷信,成为靠勤劳致富的新型农
民。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求新、求美成为河口农民的新时
尚。全区村村建起了农民科技夜校和民务理事会,昔日脸朝黄土背朝
天的农民时下也和学文化、学科技、学法用法结了缘,素质不断提高
。建区十年来,全区先后涌现出全国级“五好家庭”一个,省级8个
,市级35个,区级1850个次,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媳妇、好婆婆、
好姑嫂、好妯娌,全区还涌现出160个文化型家庭、398个体育型家庭
、258个科技型家庭和795个现代化模式的居室卫生型家庭。这些典型
带动了一批,影响了一片,也展示了河口人的风采。
    河口地处油田腹地,十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搞好工农共建
做为一篇重要文章,把支援油田夺油上产、维护油区治安秩序纳入区
委、区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按照“两个满意、一个放心”的要求,
与油田结成共建对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组织民兵为油田护井、
修路、搭桥、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并常年在海堤站岗巡逻,保卫油区
安全。每年都集中人力,全民动员开展以油区治理为重点的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了一大批违法犯罪分子,为油区创造了
一个安定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油田也
为地方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彼此形成了共建油洲加绿洲的合力,
使河口地区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喜人局面。
    建区十年来,河口文化市场从困乏到繁荣,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
历程。他们始终坚持一手抓治理整顿,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支文化市
场稽查队,常年活动在城乡文化市场,清浊流,堵黄源,净化文化市
场,为城乡人民营造一方清新的文化天地,使全区文化市场出现了从
未有过的大繁荣。全区书店、摊点发展到20家,是建区初期的2倍,
书刊书目发展到3000余种。放像厅、卡拉0K厅、音乐茶座、电子游戏
室遍布城乡文化市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群众文化
异常活跃,十年来举办了三届农民文艺会演。每逢年关,全区十几支
农民秧歌队、高跷队伴着丰收的锣鼓,走村串巷为城乡人民送去欢乐
和喜庆。
    精神产品生产也获得空前丰收,十年来,全区专、业余文学创作
者,深入火热的生活,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新风貌的文化精品

    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繁荣,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文明
之风吹透了新淤地,文明之花开遍了黄河口。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