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4.11.01
【期号】= 808
【标题】= 喝一口,村名这坛老酒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陈谨之 王文元 徐兆鹏
【专栏】= 黄金海岸行
【正文】=
 

喝一口,村名这坛老酒

陈谨之 王文元 徐兆鹏  (1994.11.01)

   喝一口,村名这坛老酒
    陈谨之 王文元/文 徐兆鹏/摄
    垦利县的村名,真好象一坛浓郁的历史老酒,喝一口,那味好醇
好香……
    清光绪8年,顺河而徙的农民发现了这块处女地。而后,芦苇深
处开始有了垦户。自此,各地探宝者、逃荒者纷纷看中这块“风水宝
地”。据县志记载,垦利县只有51年的历史,但居民却来自7省106个
县。居民杂处,民俗各异,地理位置的独特,也造成了垦利乡村地名
的多样性和区域性,有趣的村名记载着昔日逃荒者的艰辛,同时,也
铭刻着创业者们的业绩。
    翻开垦利地图,你会发现,全县大体划分为东部、北部、西部三
个区域,东部村名多用序数,如:一村、六村……;北部村名则多带
有“林”字,如:建林、护林、育林……;西部村名则多冠以姓氏,
如:宁家、崔家、孙家……。全县村名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冠以×
×屋子的特多,如周家屋子、崔家屋子、博兴屋子……,全县这样冠
以××屋子的村有几十个。历史,真象一位技艺绝顶的大师,把她对
沧桑岁月的理解,酝酿成村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垦荒户大都春来
冬走,并无象样的村落。直到1930年,军阀韩复榘派五十九旅来此屯
垦,遂有王营屋子等新村形成。1935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移鲁西灾
民至垦区,数以千计的灾民被编成十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五小组或
六、七小组不等,每组有数百人,再分四闾。今永安乡驻地和下镇乡
驻地,就是当时的上八大组和下八大组。这一地区移民所建的村庄都
以序数命名为一村、六村、十村以此类推,这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靠近黄河岸边,土地平展而肥沃,自然荆柳和野生植物布满原野
,呈现出一派黄河造陆、沧海桑田的特有风貌,非常适宜发展树木和
种植作物。为开发建设这一地区,国家在这里建起了孤岛林场,又先
后两次从鲁西南迁移灾民,在此建村安垦。1952年,部分村民由阳谷
、梁山迁来,为纪念植树造林、开发建设孤岛,移民在建村时,就自
然地想到了“林”字。于是便有了建林、兴林、护林、育林、保林、
利林等带有“林”字的20多个村。1960年,胡耀邦同志来此视察挥毫
泼墨:“黄河万里送沃土,渤海健儿奋双手,劈开荆棘建新舍,定教
荒岛变绿洲”。
    黄河万里送沃土,新淤出的土地被称为“金滩地”,这就吸引了
不少农民下滩垦荒种地,开始搭盖临时棚屋,农忙使用,农闲搁置处
于流动状态。随着黄河口的稳定,农民开始定居,修房造舍,形成新
的村落,新的村名多在原迁来的村名上加上“屋子”二字,象生产屋
子、六村屋子、十二村屋子……
    近年来,垦利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规模经营”,制定了西、中、东分类发展的总体规划。西部大棚遍地
、果桑成方;中部稻荷飘香、鱼蟹满塘;东部牛羊成群、海产满舱。
    二十多万勤劳的垦利人民,用汗水书写出一部崭新的历史。
    “房子是光砖的,电视是不用开关的,出门坐冒烟的。”
    昔日的逃荒者,成了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主力军。
    我们相信: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垦利,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新
淤地,将象待嫁的村姑,越发显示出她迷人的神韵。
(附图片)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