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1.14
【期号】= 840
【标题】= 家庭疗法——拔罐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马居林
【专栏】= 民间诊方
【正文】=
 

家庭疗法——拔罐

马居林  (1995.01.14)


<日期>=1995.01.14
<期号>=0840
<标题>=家庭疗法——拔罐
<版次>=04
<版名>=
<作者>=马居林
<专栏>=民间诊方
<正文>=
    家庭疗法——拔罐
    马居林
    拔罐,又称拔火罐、拔罐子。是以罐(竹罐、陶罐、玻璃罐等)
以及家庭中易取的、口沿光滑的罐头瓶、茶杯、啤酒杯、水杯等为工
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尽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肤,造成
皮肤淤血的简易治病方法。操作原则稳、准、快。常用方法有三种,
①投火法:将小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扣在所
需部位。②架火法:用2——3平方厘米不易燃烧的块状物(如顶针)
作支架,上置酒精棉球或小纸片,点燃后罩上罐。③刺血拔罐:用消
毒过的缝衣针、三棱针,刺破病变部位的血管,然后将罐内有燃烧酒
精棉球或纸片的罐扣上。一般拔5——15分钟,启罐时,轻按罐沿处的
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取下。
    拔罐,能活血化瘀,祛湿逐寒,消肿止痛。俗话说“针针拔罐子
,病好一半子”。落枕及颈、肩、腰、腿痛,可在痛处拔;胃、腹痛
在腹部皮背部拔;咳嗽、哮喘可在背部拔;急性扭伤,疮疡则局部刺
血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大血管、皮肤出血不宜拔罐。拔罐要防
止烫伤。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