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1.05
【期号】= 836
【标题】= 《清明雨》续下精神的香火——兼论宋本善的文化人格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张宏森
【专栏】=
【正文】=
 

《清明雨》续下精神的香火——兼论宋本善的文化人格

张宏森  (1995.01.05)


<日期>=1995.01.05
<期号>=0836
<标题>=《清明雨》续下精神的香火——兼论宋本善的文化人格
<版次>=04
<版名>=
<作者>=张宏森
<专栏>=
<正文>=
    《清明雨》续下精神的香火
     ——兼论宋本善的文化人格
    文/张宏森
    越来越多的中年知识分子开始对文化人格表现出日益浓重的兴趣
,这种关注和探讨往往导引了我们这一辈后学的心理成长。初涉文化
领域,我们的情绪和精神崭新而激烈,偏偏就遇上这一代知识分子沉
思在世纪的黄昏,将文化和人扭结起来,进行着沉重的梳理和检讨,
这不得不使青春的律动在他们面前有所冷静,从而有所秩序。鉴于如
是原因,我常常仰观本善老师他们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莅临他们的
创作体系,包括悉心展读本善老师这部新结成的中短篇小说集《清明
雨》。对文化的共同热爱缩短了我们年龄之间的距离,而年龄间的跨
度又形成两代人文化观的对视,这正是我们结交的魅力。
      《清明雨》的结集出版是极其郑重的。这三十万字的文稿层累
着作家四十多年的生命感受。尽管这几十年作家的际遇几经变迁,甚
至在人生的几个关隘处,他做过许多充满自由精神的突围努力,但无
论结局如何,作家都拖曳着源自家乡的长长的根性。这长长的根性使
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创作站在厚重的积淀上,因而充满了历史感。
    本善老师的家乡在广饶县。这里曾经是齐鲁大地贫穷的一隅。然
而这部小说集传达出的却是另外的信息。作家在这里没有怨天尤人,
没有呼天抢地,你在这里读到的是一种悠长而宽松的劳动和过日子的
姿态。土地是吝啬的,因而,祖祖辈辈的劳动便充满了韧性;日子是
拮据的,但天长日久的过法却显得紧凑和周到。即使箪食壶桨,其中
也充满了人情的浓度和醇度。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一片贫穷的土地背
景上,一代又一代人对贫穷拥有那么强大的忍耐力和消解力,他们与
苦难平淡地交织着,以一种劳动的节奏,让古往今来的日子过得通达
而又乐观。
    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经比本善老师们更优越。现在
,反观《清明雨》的文学精神,给予我们一次启悟。我们年轻,敢于
揭示,敢于暴露和铺陈,敢说真话,但我们的作品仅仅在提供一种“
说法”;而本善老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活法”。
    更广大地想,我们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之所以有如此倔强
的衍伸能力,凭借的也是这样一种“活法”。千秋万代的普通人正是
凭借一种朴实的劳动姿态,把漫长的日子从过去推到现在。贫穷与苦
难也许是天意,承受和消解则成为生存的天命。这种天命,本善老师
在父老乡亲的身影中发现了,它从故乡的土地深层运行到作家的心灵
深处,永远地保持下来。
    本善老师将这部结集付梓时,已届“知天命”的年龄。学而优,
他既无心于“仕”,更无心于“市”,连职称也没有。但他依旧崇尚
劳动,平静地过日子,勤勤恳恳地写作。在许多人纷纷下海这个时代
,作家是寂寞的。
    我们常常互相安慰:这民族总要有人去关怀一下所谓的文化,总
得有人去读书写字,续下精神的香火。
    注:宋本善,广饶稻庄镇人,现任淄博市民盟办公室主任,省作
协会员,出版过电视剧作集《那时星光》,中短篇小说集《清明雨》
等,有多部文学作品问世。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