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1.31
【期号】= 847
【标题】= 酿造甜蜜的事业——记养蜂人宋心仿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徐晓辉
【专栏】= 人物通讯
【正文】=
 

酿造甜蜜的事业——记养蜂人宋心仿

徐晓辉  (1995.01.31)


<日期>=1995.01.31
<期号>=0847
<标题>=酿造甜蜜的事业——记养蜂人宋心仿
<版次>=02
<版名>=
<作者>=徐晓辉
<专栏>=人物通讯
<正文>=
    酿造甜蜜的事业
    ——记养蜂人宋心仿
    本报记者 徐晓辉
    您了解蜜蜂吗?知道宋心仿吗?大多数东营人会不假思索地在脑
海里划出一等式“宋心仿=养蜂业”。的确,宋心仿的精神世界里始
终跳跃着一个“铸就甜蜜事业”的意识,由此,他曲折坎坷的人生路
和小小蜜蜂结下了一世情缘。
    初访宋心仿的路上,我脑海里不断翻寻着他身上闪耀着的一个个
光环,同时也存在着一丝疑虑——一个只读了五年书的农民、一位土
生土长的普通黄河口人,却同时又是东营市养蜂协会常务理事长、东
营市首届专业技术拨尖人才、山东省养蜂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
国养蜂学会理事、中国经营者联合会理事、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
…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完小文化的农家子弟,如何能与全国乃至国际
上出名的专家学者对得上号呢?我内心试图寻找某种解释来消除这一
串串问号。
    我们在西城胜华路上寻找到市养蜂协会,叩响他的房门,在一间
不豪华也不宽敞的办公室里,一位看上去瘦瘦弱弱、举止文静书生模
样的人正伏案疾书。他就是本文主人公——宋心仿,此时他正在撰写
《蜜蜂产品生产与验收技术操作规范》,据介绍,这可是国家主管部
门下达推广的一本养蜂及蜂产品行业的技术资料。墙角桌上摞着一大
堆获奖证书、专利证书,书橱里盛着满满的养蜂技术书籍,书桌上挤
着厚厚的书稿、技术资料,几十份科技信息报纸壁立于墙边,墙上挂
着宋心仿与国际蜂联主席鲍·波尔奈克的合影。
    待视线好好聚集在宋心仿身上时,发现衣着朴素的宋心仿不善奈
奈其谈,他的气质透出黄河口人特有的纯朴,而纯朴的另一面是不轻
易被人察觉的精明,随和的外表下深藏着巨大的能量。也许就是这种
“精明+能量”成就了宋心仿今天的事业,圆了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
梦!
    话题是从山城重庆召开的中国养蜂学会换届会开始的,当谈及会
议盛况时,宋心仿随手递给我一本厚厚的资料,记者翻着看着,无意
在127名新选理事一览表中发现这样一种巧合:宋心仿是学历最低、
年龄最小、处于最低层的“三最”理事。
    这难道真是某种巧合吗?岁月作证,1954年宋心仿来到这世界,
“甜蜜”、“顺境”似乎与他无缘,生性要强上进的他难于满足“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户生活。16岁时他离乡闯关东,深山老林伐
过木,随采参老人采过参,最终他选择了养蜂。从此,他带蜂群在神
州大地南来北往追花夺蜜,宛如乘着大篷车作天涯游的吉卜赛人一样
奔波。
    人们喜欢说“天道酬勤”和“春华秋实”,事实也正是如此。数
度春秋,神州南北名山大川那条条蜿蜒曲折的小道磨破了他数不清的
胶鞋;蜂蜜好吃蜂难养,他为社会奉献了甜蜜,同时也没少挨蜂螫…
…“甜蜜”与“辛苦”两词镌刻在宋心仿生命的诗卷里,抒发着甜的
情韵,闪射着苦的光华。或许,正因甜蜜与辛苦相互转化的微妙逻辑
,15年的飘泊生涯该经历过多少磨难,硬邦邦的汉子都挺过来了。
    他已深深懂得,要圆蜜蜂梦,要养蜂,仅靠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
,必须走科技养蜂之路。他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至今,深夜宋心仿
书房的灯光常常浮盈出一个不知疲卷的夜读人。几年来,他运用自选
课题、自筹经费、联合试验、协作攻关等方式,先后开展科学试验10
0多项,获得第一手技术数据数万个,研制出科技新产品十几个,其
中保鲜剂、醒酒灵、取浆器已获国家专利。
    23年养蜂生涯,弹指一挥间,他撰写了《论蜜蜂偏巢》等40多篇
学术论文和100多篇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中国养蜂》、《农民日
报》、《中国食品》等报刊,其中有6篇分别被评选为全国当市优秀
论文,另有6篇论文被国际蜂联第32、33届大会邀请交流,并被国际
学术刊物登载。他出版了《蜜蜂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利用》二部专著,
发行量达10多万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五年来,东营地区的蜜蜂拥有量及蜂产品产量以连年翻番的速度
递增,分别以1989年的200群发展到现在的4000群,蜂蜜产量提高了
近30倍,蜂王浆产量提高了近100倍。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