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7.01
【期号】= 912
【标题】= 初议东营市西城城市风貌
【版次】= 03
【版名】=
【作者】= 孙庆荣
【专栏】=
【正文】=
 

初议东营市西城城市风貌

孙庆荣  (1995.07.01)


<日期>=1995.07.01
<期号>=0912
<标题>=初议东营市西城城市风貌
<版次>=03
<版名>=
<作者>=孙庆荣
<专栏>=
<正文>=
    初议东营市西城城市风貌
    ○孙庆荣
    本文从东营市的历史沿革,开掘了西城城市风貌的精神文化内涵
,分析了西城城市风貌构成的物质要素,提出了西城城市风貌规划的
一些初步设想,以期更好地指导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关于城市风貌问题已经引起了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的深
切关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授们都陆续发表大块大块的文章
探讨城市风貌、城市特色或建筑特色等等,至今余兴未艾,所阐明的
宗旨是“城市在发展,但是城市风貌特色不能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
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东营市政府加大
了西城改造的力度,加快了西城改造建设的步伐,城市基础设施逐步
配套,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此起彼起,城市规划和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感应接不暇,“喜在心里,疼在头上”,高兴之
余不免又有几分困惑:西城的城市风貌将走向何处?笔者认为,该到
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了!
    二、东营市城市概况及历史沿革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地处东经11
8°5′——119°15′,北纬37°15′——38°15′之间。北部与东
部濒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接壤,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毗邻。现全市辖
二区三县,即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市域面积
7418平方公里。
    东营市所辖区域中,广饶、利津二县历史悠久,境内有许多大汶
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广饶于西汉时置县,利津建县于1193年,
垦利县地处新生的黄河淤积平原上,清末开始有人迁居至此垦植生息
,故这里原称垦区,1941年始置垦利县。以后三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几
经变迁,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后划归东营市。
    东营市的形成和发展直接起因于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建设。现市委
、市政府的所在地东营原是垦利县的一个村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
)立村,因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设军营故名“东营”。
1961年4月,在村子附近打成华北第八号探井,获得日产八万吨的工
业油流,这是渤海地区第一口见到原油的探井,1964年1月25日,经
党中央批准在东营地区开展石油会战后,这里一直是胜利油田会战指
挥部的所在地,来自大庆、玉门、四川等地的石油大军汇集这一地区
。随着石油会战规模的扩大和油田建设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居民
点,成为后来东营市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一座初具规模的
石油新城——西城逐步形成。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东营市,
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由于地质构造显
示,西城地下压油,为城市建设长远发展着想,1983年经各方研究决
定在西城以东15公里外的位置建设东城。西城系东营区委、区政府机
关及胜利油田总指挥部的驻地,东城系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
    根据1989年编制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由西城和东城共同构成
东营市的中心城。规划将中心城的城市性质确定为“综合性的石油、
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城市,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东城将具有市域行政、商业、文化中心的职能;西城
则作为油田服务的重要基地。规划予测2010年城市人口为31万人,其
中东城15万人,西城1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42平方公里,其中东城
17平方公里,西城25平方公里。
    三、西城城市风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和认识
    城市精神文化内涵是决定城市风貌精神文化特征的内在依据,是
城市风貌规划的风骨或日母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主要取决于城市的
地理区位、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东营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其建立和形成的时间较短,缺乏城
市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确定西城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必要
从更大地域范围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考察和开掘。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
    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入海口的第一大城市。东营市虽然
历史较短,但其所在区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广饶、利津县境内有许
多历史文化遗迹,较有影响的有:
    1、营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秦汉时期多
种文化堆积的村落遗址,位于广饶县石村乡营子村东南250米的高地
上。
    2、冢头墓群:即汉八博士墓与倪宽墓的合称。汉八博士墓分布
在广饶县城西南,其中冢头村北有六座,小张村北有两座。据旧志记
载:“西汉欧阳生至大司徒欧阳歙凡八世,传《尚书》为博士,殁葬
于此”,故称汉八博士墓。汉相倪宽墓位于广饶县城西1.5公里处,
南与欧阳博士墓相望。此墓现有封土高五米,直径约为五十米。
    3、孙子故里:据考证,我国古代伟大军事家孙武的家乡是今广
饶县境内的草桥村,他撰写的《孙子兵法》一书享誉中外,为历来兵
家必读之精典。
    4、皆公寺北魏造像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7.5公里杨赵村东端皆
公寺遗址上,碑高1.46米,佛高2.2米,为“弥勒石佛”。
    5、南宋大殿:位于广饶县城西北隅,庙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
128年),明、清时名为关帝庙,现已废圮,仅存正殿三间,其中大
殿是山东省唯一的也是年代最久远的一座木构建筑。
    这些历史遗存表明,这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
祖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创造出
作为黄河文化和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这一文化在岁月
的长河中不断生长、发展,哺育出众多的杰出人物,为黄河三角洲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西城城市风貌的精神文化内
涵应植根于这一文化层面中。
    (二)特有的城市性质和经济结构
    东营市具有不同于黄河流域其它城市的城市性质。东营市是随着
胜利油田的开发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著名的“石油城”
,我国第二大石油基地,全国石油工业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东营
市是我国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产物和标志,石油是现代生产和生活的
重要的物质基础,以现代科技装备的现代石油工业典型地代表了人类
为争取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是黄河
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现代石油工业的力量应当
在东营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鲜明的历史与文化特征
    东营市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诞生的新兴城市,是黄河流域最年
轻的城市之一。古老的地域,年轻的城市,是东营显著的历史文化特
征。相对于她所处的古老的土地、传统农业与传统文化,她集中代表
了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这块土地曾经孕育了古老的新石器文明,也
曾哺育过孙武这样的兵圣大家,长眠着倪宽这样的名臣贤士,有着值
得自豪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西城毕竟不是以历史文化著称并
确立自己地位的,东营的历史主要靠现代人来创造,而且正因其历史
较短,没有历史的包袱,使她的建设、发展给今人留下了更大的创造
余地。我们应立足现代,创造东营的历史,创造西城崭新的城市风貌。
    (四)黄河口人的精神风貌
    黄河口人自古重道、尚武、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现代黄河口
人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以人定胜天的气概,治理黄河,开发三角洲
,创造了现代奇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黄河口人民正抓住时机以
黄河入海的气势,奔向大洋,走向世界。黄河的刚毅、豪迈和大海的
开放、坦荡熔铸成了现代黄河口人的精神品格,西城应具有黄河口人
的性格。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环境,黄河文化,以石油为表
征的现代工业文明,黄河口人的精神风貌,是构成西城风貌精神文化
内涵的主导因素。
    四、西城城市风貌构成的物质要素分析
    城市风貌的物质形态是由构成城市风貌的物质要素有机组合而成
的。城市风貌构成的物质要素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城市布局
、建筑形式和风格、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以及园林绿化等。结合东营
市的具体情况,在分析西城风貌构成的物质要素时着重应注意到以下
几点:
    (一)自然条件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风貌的基本条件,而西城在自然条件
方面却先天不足。由于地处新生黄河淤积平原,地下水位高,土壤盐
碱化严重,植物不易成活,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该地区气候偏旱,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2—12.6℃,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1897.1—2049.4毫米,而年均降水量只有539—582毫米,由于生
态环境失衡,导致该地区的旱涝、霜冻、大风、冰雹及春秋季低温等
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冬春干旱,夏季雨涝,晚秋又干旱的特点
极为显著,使得城市绿化非常困难。据1984年统计,全市森林覆盖率
为4.3%,大大低于12.7%的全国森林覆盖率。同时,又由于西城城
市规划区内地势非常平坦,仅有一些取土形成的洼地和水沟(路边明
沟),其地貌条件也缺少具有自然表现力的特征。因此可以说西城形
成良好城市风貌的自然条件十分不利。
    (二)城市总体规划格局
    城市总体规划格局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西城的总
体格局是集中成片布局,城市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强调轴线关
系,以横贯东西的济南路和横贯南北的五台山路为城市的主轴,沿主
轴布置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总体规划在现状的基础上安排了较多的
绿地,绿化覆盖率由现状的12%提高到规划的20%,人均绿地达12平
方米,人工水系(五六干合排、广利河、广蒲沟、五干渠等)环绕,
以城市干道将西城分为三区。概括地说,城市布局的特征是:“一城
三区,绿在其中,水系环绕。”城市总体规划格局为城市风貌规划创
造了有利条件。
    (三)城市建设现状特点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西城的建成区面积已达26平方公里,发展方
向是:控制三面(北、西、南),加强一面,向东发展。近几年来,
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西城改造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市
功能日趋完善,几条主要路段的城市街道景观已初步形成。由于城市
建设者们的努力,城市绿化已从无到有,形成了济南路、泰山路、五
台山路等部分路段的道路绿化和单位、住宅小区等的“庭院绿化”。
五六干合排已完成拆迁任务,正准备河道护砌和绿化配植。
    已建成的建筑多具有现代风格特征,公建的外装修多用玛赛克、
釉面砖、部分玻璃幕等,造型新颖、丰富,色彩以淡雅为主,点缀色
富有变化,居住建筑多为方盒式,屋顶、檐口稍有变化,外装修以水
刷石为主,建筑色调也不够协调……各类建筑以多层为主,少量高层
。现有的城市制高点是油田电视塔,高度为170米。
    五、西城城市风貌规划设想
  城市风貌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入,是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基
础上对城市风貌系统诸要素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是景观管理的需要
,是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市民高层次环境质量追求的目标,也是
提高城市文化水平的手段。
    东营市是在黄河入海口处的盐碱滩上由于石油的开发而兴起的黄
河三角洲上一座年轻的新兴城市,作为东营市中心城组成部分的西城
的城市风貌,又将走向何处呢?下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东西城统一规划,共同形成中心城的城市风貌。
    东、西城是东营市中心城完整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总体规划赋予
了它们不同的职能,但作为城市风貌规划而言,二者必须兼顾,不可
偏颇,共同形成中心城的城市风貌。
    通过前述对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和分析,我们看到,东营与
黄河及黄河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至可以得出结论:黄河是东
营的城市之魂,黄河口人曾经为创造灿烂的黄河古代文明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东营人已经和正在创造黄河的现代文明,现代石油工业是源
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把东营建造成一座黄河历
史文化的纪念碑,在这里缅怀黄河的历史文明,弘扬黄河的现代文明
,展望黄河的未来文明。
    东城风貌规划确定了“浓荫碧水抱白城,远眺黄河又一峰”的城
市总体形象和“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化”的城市艺术格局,规划确
定东城的精神文化特色为: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再现传统文化精华,
突出地域特点,展示黄河口人战胜自然、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气魄和力
量,体现时代感。已经落成的“黄河的渡过”水体纪念碑已经体现了
这一主题。
    东西城之间建立大环境绿化系统,沿海河路北打通广利河至东城
,结合耿井水库建设大型郊野公园及风景保护林带,“路、林、渠”
结合,以减少人们心目中东西城之间的距离感……
    (二)西城城市风貌特色的确定
    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物质形态特色和精神文化特色的综合反映。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总体格局,通过前述对城市风貌构成
的物质要素的分析,规划确定西城物质形态的主要特点为“环绕的河
网水系,星罗棋布的区心绿地,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淡雅明快的城
市色彩,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高低起伏的城市轮廓线,舒展宽松、和
谐统一的空间环境和布局,简洁凝重而富于现代感的建筑风格。综合
这些特点,西城城市总体形象可概括为:“浓荫碧水抱白楼,近看现
代石油城——绿树、白楼、黄河、石油”。城市的“白”色与石油的
黑色形成强烈对比反差,一改人们心中石油城市“傻大黑粗”的观念
,洁净明快的“白”色城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
森林的感受,使人们体会到黄河口人改造自然、建设现代石油城的巨
大力量。与东城比较,西城的精神文化特色应为:以现代石油工业为
主线,再现石油开发各个时期城市功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展示市、区
、油田企地携手、工农共建现代石油城的气魄和力量,体现时代感。
    (三)建筑风貌规划构思
    建筑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
    就城市风貌特色而言,建筑风格是构成城市地方特色的一个主要
因素,因为进入城市第一眼给人们看到的就是建筑。建筑风格则是指
建筑群体所共有的某种格调,它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它反
映的是在建筑构造中为适应当地居民在其所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生
活需求和历史文化传统,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带有共性的、地方特有的
构造形式——标志性符号。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的,或就建筑群体来
说丢失的就正是这种地方建筑风格,使得城市缺乏特色。
    西城是胜利油田的基地,具备石油城市在各个时期城市功能发展
变化的城市形象演变。泰山路、济南路、商河路一带地区集中反映了
这一石油城的特色,是西城的核心地带,五台山路等几条路段的改造
、开发亦必将为西城增添新的时代特色,因此,西城的建筑风格应具
有以下象征性:石油工业的巨大力量;石油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石油
工人战天斗地的磅礴气势;油城人民的自然淳朴、正直豪爽的气质。
在此精神指导下的西城建筑风格应为:在功能上讲求实际,朴实无华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造型简洁,体量浑厚、凝重
,强调光影效果与虚实对比,且顶部要富于变化,避免形成生硬的矩
形轮廓线;在布局上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空间上宽松、舒展。
同时,西城是一座新建石油城市,很少城市历史文化可言,在城市建
设上切忌任何仿古建筑的出现,要力求城市的现代感,以体现最新、
最奇的现代建筑为主,追求建筑风格上的多样统一,形成石油城市的
现代新风貌。
    城市的色彩在一个基调的统摄下,反映出由于城市功能的不同而
表现在建筑色彩上的多样性。在前面的城市总体形象规划中,已经确
定了西城的主色调为“白”色,这里需说明的是,“白”色调并不一
定是纯白色,色彩宜淡雅,并注意点缀色的变化,规划在此色调的指
导下,还应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建筑色彩分区。
    建筑高度是决定城市轮廓线和空间序列的主要因素。规划把建筑
高度分为高度控制点、高层建筑区、多层建筑区、低层建筑区。结合
西城“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建筑高度控制原则是:“以多层为主
,高层点缀,低层镶边。”
    结语
    一个城市独特的风貌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城市
规划师和建筑师几代人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淀,才能形成为
广大群众所认同的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风貌形成后,如何珍惜、发
展,使其延续下去,又将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所面临的任务,在当
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就显得更为“头疼”和重要了。
    (本文是继1993年第4期《山东城市规划》“东营市东城城市特
色规划初探”一文后又一篇探讨东营市西城城市风貌的文章,意在补
上西城风貌规划这一课,从理论上开道,探索西城风貌的控制和发展
方向,竭力把东、西城作为东营市中心城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考虑共同
形成中心城的城市风貌特色。)
(附图片)
    西城街景一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