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7.08
【期号】= 915
【标题】= 把农民引向市场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专栏】= 芳草地随笔
【正文】=
 

把农民引向市场

  (1995.07.08)


<日期>=1995.07.08
<期号>=0915
<标题>=把农民引向市场
<版次>=02
<版名>=
<作者>=
<专栏>=芳草地随笔
<正文>=
    把农民引向市场
    一段时间以来,“把农民推向市场”的提法频频见诸报端。在“
推”的具体措施上,有人概括为“市场缺啥就种啥”,“什么赚钱种
什么”。有的地方则采取了取消粮、棉、烟等作物种植计划的政策,
让农民自己“跟着市场走”。
    笔者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逐步使农民走向
市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但
是,如果片面强调“推”的做法,很可能妨碍工作的成效。反而不利
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生产
在组织形式上高度分散性(家庭经营)和农民在生活经营中的自主性
,使具有行政色彩的“推向”措施难以奏效,并且还容易引起农民的
反感。二是农民头脑中的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的积淀,使得
农民走向市场的过程具有艰苦、复杂、渐进的特点,很难一“推”而
就。三是如果把“推”作为工作的主要形式,往往会导致武断或简单
化。
    也有许多地方,在工作中采取把农民“引向市场”的做法。“推
”和“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的差别却很大。首先“把农民
引向市场”的思想基础是对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客观分析和清醒认识,
因而更符合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其次,“引”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在于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易于为群众接受。第三,强调了政府
的作用和责任,把群众发展经济的热情加以政府的引导,有利于发挥
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从实践的效果看,“引向市场”的做法
是比较成功的,并且也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因此,我们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的党政领导同志,在促进农
业迈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变推为引或少推多引,在尊重农民生产经营
自主权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把农民“扶上马,送一程”
,以减少经济转轨时期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避免不应有的损失。同时
,要加强“服务性”引导,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硬”服
务和科技、信息、市场预测等“软”服务,通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来加快农村市场机制的发育。
    本月主笔 李树柯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