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9.02
【期号】= 939
【标题】= 河口区交通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之二  筑起通向文明富裕之路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时云杰
【专栏】=
【正文】=
 

河口区交通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之二  筑起通向文明富裕之路

时云杰  (1995.09.02)

   河口区交通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纪实之二
    筑起通向文明富裕之路
    1994年8月28日,河口区公路建设传出喜讯:河口区在全省沿海
县乡中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柏油路。迄今为止,全区已拥有省干线路12
5.7公里,区乡公路200公里,马场专用路26公里,油田生产路842.5
公里,总通车里程达1194.2公里,公路覆盖率达百平方公里60.4公里
,占全市首位。
    河口人都知道,这部充满艰辛的筑路史,记载着区交通局的辉煌
。这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大动脉,将连起文明,将通向富裕。
    河口区是由原沾化、利津两县最北端的几个乡镇组合而成的新建
区,全区版图面积2365.1平方公里,所辖175个行政村。建区初期,
贯通全区的是雨季烂泥汤,晴天尘土扬的羊肠小道。道路不通,交通
滞后,隔离了外面的世界,严重制约了这方经济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早已成为区委、区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共识,
任务也就义不容辞地落到担当交通先行官的河口区交通局肩上。随着
油田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个个筑路会战在这偏远的“北大荒”
打响。仅1986到1989年的四年间,该局在油田的大力援助下,协同上
级业务部门在河口境内建成和改造了横贯全区东西的滨孤路、滨海路
和纵穿河口南北的辛河路总长125.7公里的三条省干线,打好了河口
区公路网系建设的主框架。在此期间,还依靠群众的力量,在极端困
难的情况下,经过区交通局和区、乡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实施省干
线与区乡公路同步建设的战略,修建区乡公路3条,全长18.3公里。
从而结束了河口区没有区乡公路的历史。
    随着我市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机遇的到来,河口区经济建设和
各项事业发展也进入了大开发、大开放的快车道。为实现公路建设与
经济同步,区委、区政府把区、乡公路建设列入了振兴河口经济的“
1129”工程,并制定了“1991至1994年4年实现全区村村通柏油路”
的规划。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区交通局立马组
织精兵强将,踏遍全区村村落落,勘察地形地貌,测绘出村村通公路
的网络图。
    但要把这张图纸变成现实,谈何容易。河口区建区时间短,经济
基础差,底子薄,修公路经费严重不足,群众的积极性也受到压抑。
现实的困难,丝毫没有动摇这些决策者和建设者们的决心。他们成立
了区长任指挥和区委副书记、人大主任、分管副区长、交通局长、各
乡镇党委书记组成的区、乡公路建设指挥部。为解决修路资金困难,
他们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广集资金。一是严格征收养路费,为
乡、村公路建设补一点;二是区财政挤出资金每年投一点;三是乡村
集体筹一点;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干部群众集一点。通过这些办法,
修路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一张张责任状也签在了各乡镇一把
手的头上。
    筑路会战一个接着一个。工地上到处都留下了这些决策者们的足
迹。每到工程的关键时刻,指挥部成员亲临工地现场办公,及时解决
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以保证正常施工。筑路会战延伸到哪里,那里就
涌动起一股全民齐参战的热潮,就出现为修路自动出钱、出车、投劳
的动人场面。六合乡全民上阵,投资634万多元,修建区乡公路39.6
公里,于1992年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柏油路,解决了“行路
难”问题实现了群众多年的夙愿,也为全区树立了样板。
    路在无止境地延伸。河口区交通局这支开路先锋在为之不息地奋
斗。建区十年来,尽管局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那份神圣的职责从
没淡漠过。为如期实现1994年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局长张士明在身
患疾病疼痛难忍的情况下,心中仍惦记着公路,亲自带领公路管理人
员跑政策,泡工地,现场指挥筑路大会战。这些建设者们究竟为之付
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只有那数不尽的路碑作证。
    区乡公路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到1994年,河口区新建区乡公路达
180余公里,总投资3867万元,动用土方70余万立方米。区交通局在
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用于区乡公路工程的专项资金就达753万元
。为管好这些公路,他们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形成了区
、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到目前为止,全区好路率达87%以上,绿化
率达90%。连续两年被市交通局评为“施工优胜单位”和“区乡公路
管理先进单位”。
    公路通,百业兴。一条条大动脉,北接京津,南连江浙,接通了
外面的世界。昔日这闭塞的年轻小区,今日汇入了经济的大循环大流
通之中。眼下,黄河口大米已打入北京,优质“红富士”苹果带着黄
河故道的特有清香,远下江南。工业、农业、水产、土特产等资源产
品、源源不断地走出河口,迎来的是文明和富裕。
                          (时云杰)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