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5.09.02
【期号】= 939
【标题】= 论黄河的本质、主要矛盾及根治对策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李殿魁
【专栏】=
【正文】=
 

论黄河的本质、主要矛盾及根治对策

李殿魁  (1995.09.02)

   论黄河的本质、主要矛盾及根治对策
    李殿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祖国的忧患。它孕育了华夏文明,
也曾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治黄河水患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也
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萦怀心际的历史难题,更是当代中国加快经济发
展的基础条件和水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试就黄河的本质、
主要矛盾和根治对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集中简明的阐述,以
期引起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重视,尽快形成国家决策。
    举世瞩目的时代课题
    纵观中国历史,黄河稳则天下兴。大禹治水,“千年无河患”。
汉代王景治河,功勋卓著,黄河历经魏、晋、隋、唐无大改道,为唐
朝盛世奠定了基础。宋代,黄河南移,溃决泛滥频繁,黄河流域开始
衰败。公元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自夺大清河入海,回归利
津流路,迅速由地下河演变为地上河,仍然在黄河三角洲上频繁改道
。历代虽有不少重臣提出过治黄方略,但均因政治腐朽、国力衰微而
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治黄事业。建国初期,
毛泽东同志指出“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
好”。那时他强调的重点在于防险,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
的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依靠群众,应用科技
,治理黄河,造福人民”,“让黄河变害为利,为中华民族造福”。
李鹏总理明确要求“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力、水电资源,为中
国人民造福”。显然,他们强调的重点在于开发黄河水沙资源,为经
济建设服务。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既为科学治理和利用黄河指明了
方向,又各有侧重,反映了建国以来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和时代对治
黄事业的不同要求。40多年来,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
了持久安澜。但由于经济、科技体制诸多方面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始
终没有从河床与河堤轮番加高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始终没有突破
“尾闾摆动,均衡布沙”的传统模式,始终没有完全走上科学、全面
开发利用黄河、造福后代子孙的轨道。这不仅加重了下游防洪抢险的
负担,而且严重制约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改革
开放、经济振兴、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江泽民、李鹏等第
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理黄河、兴利除害、造福民族的要求不相适应
。现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能量正在释放,已初步形成上游水电、
中游煤炭、下游石油的发展格局。沿黄各省区联合协作日益密切,黄
河流域经济带已初见端倪。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的相继
崛起,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必将再度北移,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正
处于腾飞的前夜,这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又一个历史性的
关键步骤。
    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口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无
论是在黄河流域经济带还是在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都在日益显
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拥有占全国石油产量1/4的第二大
油田胜利油田,而且具有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三大基地
的资源优势。国家已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
项目计划,山东省把它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经济社会发展
的现实已不允许黄河现行流路再度摆动。因此,根治河口、稳定黄河
现行流路,并以此推动全河大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
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大河治理方式是时代的产物,是由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
的。现在,治理河口、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根治黄河水患的时代
条件已经成熟,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百多年间,世
界上许多水利难题相继被攻克,尤其是世界著名大河如美国的密西西
比河、欧洲的莱茵河等河流的治理,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中
国是水科学发展最早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许多水利奇迹,积累
了丰富经验。建国以来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为根除黄河水患奠定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和黄河口管理局共同深
入开展治理河口的理论研究,实施了“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
汐、定向入海”的综合工程实验,初步探索出一条长期稳定黄河现行
流路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国家已拥有一
大批经验丰富并掌握了现代科技理论的治黄专家,同时卫星遥感、新
型材料、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开始运用于河口及其海域的科研与治理
。只要在进一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可供国家决策的治黄方案,组
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将指日可待。
    黄河的本质与主要矛盾
    多年来,众多水利和海洋专家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闪烁真理光辉
的科技成果布满“星空”,却没有形成指导治黄实践胜利前进的“银
河”,更没有形成认识统一、可供国家决策的根治方案。究其根本原
因就在于缺少黄河、渤海科学研究之间的衔接与融合,没能真正揭示
黄河特别是河口段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我们拥有几千年来黄河运行
和水患情况的详细记载,有中国历代治黄经验、特别是河口工程实验
成果总结,有国内外众多现代水利工程的成就及其教训,现在已完全
有条件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
    黄河的本质是在一定能量推动和多种约束之下的流体运动。推动
黄河运动的主要能量是位能。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我国三大台
地之首——青藏高原,依次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从源头到入海
口的落差达4800多米,形成了气势恢宏、能量丰富、奔腾咆哮的特色
。黄河的主要约束形式有三种:第一是河床的硬约束;第二是黄河滩
地乔、灌、草结合的生物约束,即软约束;第三是河口海动力和地转
流科氏力的牵引性约束。当黄河的约束能量大于自身能量时,就呈稳
定状态;反之,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灾害。研究黄河治理,就是研究
黄河能量与约束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治黄方式,就是研究这三种约
束形式的优化组合,形成在任何状态下约束能量都大于黄河自身能量
的防洪保障体系和调节手段。传统的治黄方式只注意到河床硬约束的
作用,而未注意后两种约束特别是海动力牵引性约束的作用,更没有
研究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所以总找不到治理黄河的根本出路。
    黄河的主要矛盾是水少沙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
9省区,从山东东营市注入渤海,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其中45.6
%属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从而形成了水量小、
含沙量大的特殊矛盾。按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计算,黄河是我国第二
大河,但其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1/23,珠江的1/8,位居第五。据
利津水文站实测,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25kg/m3,是长江的47倍、珠
江的84倍,钱塘江的150倍、密西西比河的25倍;汛期年均含沙量为3
9.42kg/m3,最大可达100kg/m3以上。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携带10
多亿吨泥沙进入河道,且多为粗沙,在自然状态下,其中的3/4进入
浅海造陆,1/4淤积于中下游河道,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世界上少
有的“悬河”。传统的治理办法是筑堤束水,强化硬约束,这当然是
有效的,但仅此一举必然造成河床与堤坝竞相抬高的恶性循环。对此
,毛泽东同志曾尖锐提出“黄河上了天怎么办”?不懂得或不正确发
挥后两种“约束”特别是海动力的输沙作用,当然回答不了这一历史
发问。因此,必须抓住黄河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深入研究“三约束”
,特别是海动力的牵引输沙作用,才能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研究发现,黄河的本质、“三约束”的作用早已从其自身的
行水历史清楚地反映出来。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黄河南徙北移,
历尽沧桑,尽管摆动幅度很大,但利津流路行河时间长达1300多年,
占整个行水时间的一半以上,是行河时间最长和相对稳定的流路。近
代黄河在以宁海为顶点,北到套尔河,南到支脉河的大三角洲范围内
摆动,但在刁口与清水沟这个狭窄的区间行水年限占83%以上。何以
如此?就是因为在这一海域存在一个强海流区,具有较强的输沙能力。
    这早已从大清河的实际情况得到很好的佐证。据《利津县志》记
载,清朝前期,大清河从利津铁门关入海,槽宽30余米,槽深20余米
,当时最大的船只行于河中,人在岸边平视不见桅杆。这是因为自然
形成的东北西南向的河势直指强海流区,并与该地区每年十月至次年
六月的主风向一致,渤海风暴潮与无潮区耦合强化了海动力输沙能力
。现代海洋动力专家已研究清楚,这一无潮区(M2)位置约在38°22
′N、119°20′E,附近潮流最大流速可达200cm/s,非常有利于疏沙。
    这一切都证明,渤海确实具有消化黄河泥沙的基础条件。当然,
大河河口的输沙能力是海、河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又与河口的边际
条件关系密切。总览世界大河河口状况,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其有利的河口边际条件,特别是在自身动力和海动力作用下自然形成
稳定的河口,如中国的珠江、钱塘江,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等;另一
类是在自然作用和人工控制下形成较为稳定的河口,如欧洲的莱茵河
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现代水利科学成果表明,第二种类型居多。黄河即属第二类。密
西西比河的成功治理经验与我们在河口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验成
果都说明,只要正确选择黄河入海方向,改善河口边际条件,优化“
三约束”,强化海动力,完全可以解决黄河的固有矛盾,使其流路长
期稳定。
    具体选择黄河入海流路,必须做到自然规律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结合,力求使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几十年
来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对频繁改道和多种方案的比较
,于1976年开始选定了现行清水沟流路。实践证明,黄河稳定在现行
流路,正确处理了黄河流路与建设东营港的矛盾,不仅关系东营市和
胜利油田的发展大局,而且对山东和国家最有利。从宏观方面讲,黄
河稳定在现行流路,中国大水系分布最合理。黄河南移,黄淮(河)
合流,必加重南方水患;黄河北徙,则黄海(河)交汇,危及京津。
黄河稳定在现行流路,惠及冀鲁豫,且能使长期以来投入巨资形成的
防护工程永续使用,使黄河成为我国北方经济腾飞的动力之源。从微
观方面讲,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可解决水少沙多的自身矛盾,可巧妙
解决黄河入海流路与建立黄河海港(东营港)的矛盾。专家已论证清
楚,黄河长期稳定在现行流路,再辅以西河口高位分洪,就可使天然
港址M2无潮区避开新老黄河口泥沙淤积,从而使东营港得以发挥自然
和社会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黄河流域经济发
展不可缺少和无可代替的永恒的驱动力。
    根治黄河的对策
    黄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必须在
认真总结以往治黄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制定正确
的治理方针,采取科学、综合的治理措施,达到“除害、兴利、常流
”的根治目标。
    从黄河的本质出发,研究治黄方针应分区段正确分析和调节黄河
能量,优化、强化“三约束”。黄河的能量因不同时空条件而不同,
在不同区段差别很大。上游水运动能量小而约束能力大,中下游水运
动能量大而约束能力小,并且约束能力相对稳定而水流能量因时空和
区段不同变化剧烈,这就决定了中下游防洪任务艰巨。治黄方针必须
符合这种客观实际。过去制定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
是正确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加以完善和发展。特别对下排
的关键区段河口,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决定综合治理措施。从治黄实
践和长远发展趋势来看,治黄总方针应加上“高位分洪、引江入黄”
八字,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高位分洪、引江入黄”。只讲“两
岸分滞”,不讲“高位分洪”和“引江入黄”,方针不彻底,不能把
黄河洪水的破坏性能量转化为有效能量,不能改变黄河下游的水沙比
,不能解决黄河固有的诸多矛盾。在总方针指导下,分段方针可确定
为,上游:拦蓄封育,减沙入黄;中下游:固堤宽滩,定向深河,分
滞分洪,引江入黄;河口段: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
入海。
    在治黄方针确定后,应紧紧抓住黄河水少沙多、水动力不足的主
要矛盾,科学安排治黄工程,合理调整黄河自身能量和约束之间的关
系,使“三约束”的综合能力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永远大于洪水能量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有治黄工程的作用,注意新上工程与现有工
程的巧妙衔接,达到除害和兴利的统一,既能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
、根治黄河水患,又能促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为此,应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十项工程:
    上游:实施多级拦蓄和流域封育两项工程。一方面可减少水土流
失,减沙入黄,另一方面可调蓄水能,发挥发电、灌溉等多种效能。
学术界对此认识统一,只是实施困难,现已取得重大进展。只要工程
正确,量级合理,长期坚持,必见大效。
    中下游:实施四项工程。一是固堤宽滩,对现有堤防从薄弱区段
着手进一步加固。二是定向深河,采取护滩导流,优化滩区软约束,
造成宽滩滞洪、缓流落淤、主河道急而稳定的流势,达到洪水期河道
自行刷深、河滩自行淤高的目的,从而逐步实现滩区相对地下河的目
标。三是分滞分洪,在中下游适当地点开设或启用分洪河(如德惠新
河、徒骇河等),分流入海,以预防特大水患。四是引江入黄,作为
长远的、彻底的治黄方略。三峡水库设计坝高185m,蓄水高度175m,
郑州海拔高程90m,从三斗坪至郑州480km,落差85m,以冲刷比降设
计建造水渠,从三峡水库至郑州,引含沙量小的长江水直接进入黄河
,彻底改变黄河下游的水沙比,即可使黄河河床冲淤平衡或逐年下降
。考虑到黄河和长江汛期的不同步性,此举可把长江洪水的破坏性能
量转化为冲刷黄河的有效能量,同时可彻底解决华北缺水问题。我作
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支持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就是从根治长江、
黄河两条大河水患,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改善中国北方大自然环境
,促进南北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其伟大意义的。现拟议中的“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只考虑解决京津缺水问题,而未把根治黄河考
虑进去,实为单项治标之策。如果说汉代王景治黄把黄河基本稳定在
现行流路,隋朝开通大运河把中国的四大水系从下游联结起来,为中
国出现唐朝盛世奠定了水利基础,那么,把长江和黄河从中游联接起
来,将为中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奠定水利基础。
    河口段:主要搞好四大工程。
    1、导流工程。束水攻沙是国内外大江大河入海口治理成功的共
同经验。
    修建控导工程,改变水沙运行条件,提高河道输沙能力,减少河
床淤积,推动河口按最佳流向运行入海。1988年以来,在西河口以下
修筑的控导工程已起到了控制河势、固滩定槽的作用,效果明显。据
最近(8月12日)黄河部门勘测结果表明,现行清水沟流路与以往流
路相比,有“五个之最”,即行水年限最多,改道点以下河道最长、
最直,近海段滩槽高差最大,拦门沙发育最小,反映出河口治理的明
显效果,展现出良好的行水前景。
    2、疏浚工程。黄河挟沙到达河口,受涨潮海流顶托,流速降低
,在咸淡水混合后泥沙絮凝和团聚,加速沉落,形成拦门沙,这是造
成口门摆动、流路不稳的重要因素。因此,疏浚口门、打开拦门沙是
河口治理的关键工程。自1988年以来在黄河口利用射流冲沙、机船搅
动、定向爆破、铲运机开挖河槽、挖塘机疏障清节等多种方法,疏通
尾闾河段,借助河海动力扩展河槽,实现了河动力向海动力的直接传
递,大大减轻了口门阻水滞沙的危害。今后应组建疏浚船队,采取先
进设备,实现机械力和自然力的结合,切实加大疏浚力度和打开拦门
沙,保持河口畅顺。
    3、强化潮汐工程。利用海洋动力输沙是稳定河口流路的根本出
路。河流动力将泥沙输送到河口后,其能量已趋近于零,入海的泥沙
要靠海洋动力输送。海洋动力学表明,河流泥沙输向深海的数量与潮
汐和海流关系极大,海流与河流入海方向垂直,输沙效果最佳;河口
越直接凸入深海,海动力带走的泥沙就越多。因此,当现行河道向前
延伸一定长度,海动力增强到其输沙能力与来沙平衡时,即可建造强
化潮汐工程。具体方案是在河口建造钢骨水泥的纳潮水库,使库堤稍
低于河口高潮位。这样在高潮位时迅速纳潮入库,落潮时在库堤约束
作用下,使潮水直冲口门,从而加大潮汐强度,增强输沙能力,防止
拦门沙的形成,保持口门畅通。
    4、高位分洪工程。在西河口设计建造高位分洪闸,当洪水达到
一定水位时,即提闸分洪分沙,为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装上“安全
阀”。同时在分洪河道两侧串并若干水库,灌溉农田,淤沙造地,并
逐步调整黄河三角洲水陆比。这一高位分洪工程的成功,将为解决中
游特大洪水水患提供借鉴。
    以上工程的核心是优化强化“三约束”、控制调节洪水能量、研
究运用自然规律,做到以田治河,以河治河,以江治河,以海治河,
把黄河尾闾从周期性摆动、黄河河床和大堤周期加高的恶性循环中解
放出来。形成黄河长期安流、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
良性循环。
    搞好黄河优化“三约束”实验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反映黄河本质的“三约束
”理论,为正确评估各种治黄观点和工程方案提供了标准,为解决黄
河水患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钥匙”。在“三约束”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方法、重点和具体路子。
这就是在上游拦蓄封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在掌握调节上游水能
主动权的条件下,不失时机地优化中下游的“三约束”,实现根治黄
河水患与发展沿黄经济的统一协调与互促。实施这一意义巨大、影响
深远的社会科技工程,应该首先搞好区段实验,然后全程推广。
    (一)正确选择实验区段。河口区段最能体现黄河的本质。黄
河在东营市境内138KM的河段上拥有完整的“三约束”条件。同时,
这里还具有以下有利因素:第一,这里有国家确定的1万流量的防洪
任务。第二,利津渡口(国家在这里设有水文站)两堤早已石砌渠化
,最窄处460M。以上两点证明,在这里进行科学实验,最容易进行定
量分析。第三,黄委会在这里设有河口管理局并成立了河口治理研究
所,组织领导和科研力量较强。第四,黄河尾闾摆动给这里的人民带
来的灾难最深重,给国家造成的现实损失最大。“黄河摆尾大灾害,
生灵顷刻化鱼食”、“黄龙摆尾,大地洪荒,尾闾不治,民穷国伤”
的诗句,就是这种灾难的真实写照。河口人民摆脱贫困的强烈要求、
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大局的紧迫需要,都集中在稳定黄河现行流路上。
在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开展优化“三约束”、稳定黄河流路的科学实验
,可以得到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可以取得预期的成功效果,能够有
力地推动学术界统一认识,从而促使国家早做决策。
    (二)切实更新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黄河主管部门须要改变传
统。“滩区行洪”的旧观点,树立“滩区滞洪、植被约束、缓流落淤
、水体导流”的新观念。要认真研究、科学界定河道障碍标准,废止
盲目清障的习惯做法。在利津以下,经黄河主管部门科学界定河道断
面宽度,并相应修建护滩导流工程,在其边际以外的滩区设计建造的
水利工程、林网工程以及油田防护工程,只要不高于防洪大堤,均不
应再视为行洪障碍,而应作为优化“三约束”的防洪体系加以保护。
地方政府要教育群众充分认识搞好“三约束”会给滩区带来巨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自觉放弃与此相矛盾的修筑临时生产堰的错
误做法。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三约束”规划。
    (1)黄河主管部门确定主河槽标准,力求缩小曲度系数,做
到弯曲适当,河道顺直。搞好护滩定槽,抓紧实施河口治理一期工程
,切实强化河床硬约束。
    (2)以地方为主搞好河滩软约束。一是抓好滩区水利建设,
实现滩区水利化。首先在河道险工处或弯道处建设扬水站或可控制的
分流涵管,改变堤根低于滩唇的状况,为向堤根分洪放淤、提水灌溉
创造条件。二是科学建设滩区林网。选择能在滩区生长的适宜树种,
科学规划,建造滩区防护林。初步按占滩地面积15%左右设计建造林
网,并通过实践,从滞洪护田效果和滩区农林综合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考察,逐步确定最佳农林比例。林带方向可与河道流向成45°左右的
夹角,以利于滞洪向河道回流。三是改变滩区耕作制度,原则实行一
麦一草。通过有效的灌溉,确保滩区小麦高产。秋季作物原则上种植
牧草或不怕短期水淹的作物。同时,在近堤低洼处建设有保护措施的
鱼塘,增加滩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四是在滩区规划建设稳定的农民新
村。在引黄闸、石砌渠化或规划渠化相对安全的大堤外侧,规划建设
农民新村,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文化大院,留足工副业用地,依
托黄河、采用新技术发展自来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促进社
会进步。彻底解决滩区群众的临黄之苦,使其深得临黄之利。
    (3)建立河口疏浚船队,强化牵引性约束。加大河口疏浚力
度,把黄河入海口引向强流区,是发挥海动力输沙作用不可缺少的工
作措施。早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就对黄河口治理问题向国
家提出三项建议:第一,成立河口管理局,统筹河口规划治理;第二
,成立河口研究所,加深对黄河口的治理研究;第三,成立疏浚船队
,列国拨经费。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前两项早已解决。实践证
明,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已在加强河口治理和科研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因河口疏浚船队未能建立起来,影响了河口治理和科研工作的进
一步深入。东营市、胜利油田和河口管理局将继续发扬团结治水精神
,采取实际措施,尽快把疏浚船队组建起来,以形成河口管理机构、
科研机构和疏浚船队成龙配套的河口治理体系。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
,把黄河入海口引向强流区,达到充分发挥渤海动力巨大牵引约束消
化黄河入海泥沙的目的。
    (4)科学建造导流工程。在清七以下,要继续加大工程措施,
按4000m3/s流量的相应水位修筑导流堤,逐步达到“溢而不垮、分
而不改、小水导流导沙、大水漫顶淤滩”的要求。根据在海流和地转
力联合作用下黄河入海口向南偏转的趋势,导流堤应“南高北低、南
长北短、南强北弱”,以利于泥沙向深海、强流位置输送。现在河口
空前好的形势清楚的反映出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植被定
槽的作用。
    (四)继续深化科学研究。认清黄河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优
化“三约束”,充分发挥海动力输沙,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进而
根治黄河水患,充分发挥黄河水沙优势,服务和推动祖国经济发展,
是近几年科学治黄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突破。这已从黄河历史、宏观分
析和河口工程试验中得到了证明。为了尽快统一学术界的认识,形成
国家决策方案,急需加深科学研究,定量分析,周密设计具体实施方
案。目前,“延长黄河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已列入国家“八
五”科技攻关课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列入科技“九五”计划,并在
东营市建立黄河口物理模型,由中科院、黄委会、国家海洋局选派专
家,紧紧围绕强化海动力牵动性约束高位分洪,治理河口、长期稳定
黄河入海流路这个专题,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同时,应对水利界提出
的许多具体治黄工程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黄河本质的“三约束”理论,使我们能够科学回答毛泽东同
志的历史发问,并由此看到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三角洲和发展黄
河流域经济的光辉前景和现实途径。站在科学和时代的高度看,根治
黄河水患已经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复杂问题,已成为应该列入国家科
技攻关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艰巨任务。为此,水利学术界和国家有
关部门应特别关注、迅速解决为黄河正名、授权、筹资三大问题。正
名,应正确认识,充分估价黄河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应明确宣布黄河已由历史的灾害河转变为推动国家北方经济发展,造
福祖国人民的、巨大的、不可缺少的自然优势条件;授权,黄河主管
部门应拥有分配调度黄河水沙资源,解决黄河自身诸多矛盾的应有权
力;筹资,古今中外大河治理,都必须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因此为治
理黄河制定法定的筹资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我相信,这三个问题
的解决,将会有力地推动治黄事业的迅速发展。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