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06
【期号】= 993
【标题】= 也谈“无工不富”
【版次】= 02
【版名】=
【作者】= 郭本东
【专栏】= 芳草地随笔
【正文】=
 

也谈“无工不富”

郭本东  (1996.01.06)


<日期>=1996.01.06
<期号>=0993
<标题>=也谈“无工不富”
<版次>=02
<版名>=
<作者>=郭本东
<专栏>=芳草地随笔
<正文>=
    也谈“无工不富”
    本周主笔 郭本东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提法,在经济工作中起
过指导作用,在某些地区也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各地情况不一
,条件有别,做工作、办事情,都不能应用一种模式。有些地方不管
条件是否允许,一味强调发展工业,想通过发展工业使地方经济迅速
发展,出现了乡乡办厂,村村上项目的情况。有的甚至在年初层层分
配投资指标,签定投资责任状,完不成投资数额不但受到严肃批评,
还要被取消评选先进单位的资格。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
的企业由于仓促上马,不了解市场行情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生产无法
运转;有的由于缺乏先进科技指导,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无人问津
;有的人才匮乏,管理不善,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凡此等等,都给国
家财力、人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经济
工作中,慎提口号,更不能硬搬人家的经验。最近有篇报道,题目叫
“向张家港学什么”。说有些来张家港参观学习的,看到张家港的街
道有多宽,说回去修多宽的街道,看到张家港的马路上隔多少米摆个
垃圾箱就记下数字回去照做。这样只是学些毛皮,根本的东西学不到
。而有位市委书记参观后说,我们学张家港不学形似,要学神似。可
谓一言中的。神似就是学习人家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学习人家抓
住机遇的本领和发展经济的科学决策。而不是一味模仿、照搬。无论
农、林、牧、副、渔,还是工业、第三产业,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
使地方经济发达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就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
短,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切忌一刀切,行政命令。
    最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中国农民尚处在贫困阶段,不能
让农民弃熟就生,放弃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业,盲目地走优先发展
工业的路子,想一步登天那是不行的。必须首先抓住发展大农业,通
过引进优良品种、新的耕作技术,发展各种农副业生产,让农民增加
收入,得到实惠。费老还说“我过去说过:无工不富”,现在看来这
句话还很不全面,无工也可以富,致富的路子很多,种、养、加照样
发。笔者曾采访过这样一个乡,该乡属于“三不靠”,即不靠近油田
,不靠近公路,不靠近大海,过去经济发展很落后。前几年周围的乡
镇都相继投资上工业项目,而此乡却视而不见。用乡领导的一句话说
就是,不管你东南西北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正宗。他们埋头带领
全乡群众在土地上作文章,大搞农业开发,建水库,挖渔池,财力、
人力向农业倾斜。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双高一优”农业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而周围乡镇投资上马的项
目,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太景气,有的还成了乡里的“头疼事”。还有
一个村,前几年集资搞工业受挫后,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不在工业上,
而在土地上。于是他们利用科技在黄河故道上大种果树,几年后便产
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全村一半的农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被人们誉为
“绿色企业”。当然,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也
是农民走向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还是那句老
话。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殊路同归,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让
农民富裕起来。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