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13
【期号】= 996
【标题】= “干”的学问
【版次】= 01
【版名】=
【作者】= 张松
【专栏】= 走近万达·万达发展启示录之二
【正文】=
 

“干”的学问

张松  (1996.01.13)


<日期>=1996.01.13
<期号>=0996
<标题>=“干”的学问
<版次>=01
<版名>=
<作者>=张松
<专栏>=走近万达·万达发展启示录之二
<正文>=
    “干”的学问
    本报记者 张松
      “干”字,写起来的确不难,但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用具
体行动铸好这简单的两横一竖,却绝非易事。“干”字的学问恐怕也
就在这里。
    万达人对此的诠释,不光是在字面,更重要的是透过字面的引伸
和理解。“干”字在万达集团公司员工的词汇里,表述得极富新意,
且准确通俗:管事的(公司管理人员)得干事,要会干实事,能干难
事,敢干新事,干就干出效益的事。
    公司初创时期,因为没有设备,缺少技术,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支
队伍。但,作为领头人的巴洪斌和几个助手,却率领三四十号人在前
后左右都有困难的环境里杀出了一条路。他们揽到的尽是别人不愿意
干的脏活、累活,在齐腰深的水里施工,顶着烈日、冒着严寒作业,
他们没有丝毫懈怠,更不敢畏难退缩,因为企业的生存就在这一念之
间决定。为了突击完成任务,巴洪斌和几个副经理连续跟班施工40多
个小时不休息,有的吃着饭就酣然入睡。工程一项项地完工了,经过
严格的验收,全部评为优良。就在这段时间内,万达人锻炼了队伍,
学到了技术,打开并迅速拓展了市场。他们此时的想法是为了获取经
济效益,为企业增加积累扩大生产,但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他们获得的更多的是信誉和质量意识。
    企业渐渐地发展起来了,经济效益也逐年直线上升。可,万达的
决策者们却出人意料决定跳出建筑安装业,进军工业产品系列开发。
这对惯于与泥瓦刀、安管线打交道的大部分万达人来说,确乎是个新
难题。说它新,因为毕竟还没有人知道搞工业产品开发该从哪里下手
;说它难,员工素质和技术力量薄弱。巴洪斌却认为,敢想敢干别人
不敢奢望的事,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如若一天到晚连点新想法都
没有,是企业家的悲哀,更是企业的不幸,企业的发展和飞跃便无从
谈起。
    万达人决意进行企业生存空间的新开拓。他们要干出新的名堂:
由劳务型向工业型企业的大转变。尽管难度很大,但唯有从这个难点
破题,才有实现走向新天地的希望啊。
    上海、天津、油田的高级工程师们请来了。工业项目确定了。难
题一个个突破,项目一个个成功,产品一种接一种地通过鉴定,俏销
于国内外市场。三年过去了,万达共新上了年产300万米的电磁线、
年产150吨的玻璃丝双包线、年产200吨的纸包线、年产700吨的绝缘
润滑油、年浇铸能力1000多吨的精密铸造、年加工能力2000多万元的
机械加工、年产石油化工产品1500多吨的精细化工等项目,固定资产
超过了6300多万元,使万达集团真正成为工业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
企业集团,工业产值和利税占到了全公司总产值、利税的85%以上。
万达人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一转型之战是冒了风险的,但精于吃透市
场行情、善于果断科学决策的万达人,硬是漂漂亮亮地干了下来。不
能不说,这极其成功的一着棋,充分显示出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和气魄
的大小。万达人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丰富
了“干”字的内涵,使企业发展迅猛,如日中天。
    从万达人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干”字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纵有万千好项目,光纸上谈兵也谈不成现
实,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干,在苦干、巧干中才能得以实现;也唯有会
干、能干、敢干,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应该谨记!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