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


【日期】= 1996.01.09
【期号】= 994
【标题】= 有感于“都讲过”
【版次】= 04
【版名】=
【作者】= 陈永兰  薄纯兰
【专栏】=
【正文】=
 

有感于“都讲过”

陈永兰  薄纯兰  (1996.01.09)


<日期>=1996.01.09
<期号>=0994
<标题>=有感于“都讲过”
<版次>=04
<版名>=
<作者>=陈永兰  薄纯兰
<专栏>=
<正文>=
    有感于“都讲过”
    陈永兰  薄纯兰
    也许大多数教师都有同感吧,一场考试下来,教师认为这些试题
“都讲过”了,甚至反反复复地练了若干遍,可是学生做错的还是不
少。于是,有的教师就责怪学生不专心听讲,脑子太笨,不灵活等。
    “都讲过”可能是事实,但“仍有错”也是事实,若错的多了,
教师就应该找一找原因吗?何不研究研究自己是如何讲的呢?
    首先,你讲得好吗?某道数学应用题,某个句子的含义,教师可
能理解得很清楚,但向学生表述得是否生动形象?有没有抓住关键?
是否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你讲了很长时间了,讲得口干舌燥,可
学生仍似懂非懂甚至稀里糊涂的情况不是没有。你问:“听懂了?”
学生们有时还会齐刷刷地举起手,响亮地回答“听懂了!”
    再者,小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素质以及原有的知识水平所限,
他们的智能水平、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讲”时要照顾到学生
的好、中、差不同层次。复习阶段,速度快、范围广,就更应注意。
课本内容虽“都讲过”了,可不一定所有学生“都吃得进”。
    此外,讲与练要有机结合。教师讲过,最好让学生也讲讲,使讲
与说、读、背、写联系起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任何技能都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否则,光口头讲讲稍纵即逝。
学生初听时懂了,过后又不太明白,要动笔做就更有困难。
    “都讲过”并不等于“都掌握”,这大概就是“都讲过”可仍出
错的原因吧。

返回概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预览 下载记录